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意外总是防不胜防。小儿活泼好动,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这使得他们的肱骨(上臂骨)和股骨(大腿骨)较成年人更容易受伤。当孩子不幸出现肱骨或股骨损伤时,正确且精心的护理对于骨折的愈合以及孩子身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小儿肱骨股骨护理的要点。
骨折后的紧急处理
当发现孩子肱骨或股骨受伤时,第一时间要保持冷静。若受伤部位有明显的变形、肿胀或孩子哭闹不止且无法正常活动肢体,高度怀疑骨折。此时,切勿随意挪动孩子受伤的肢体,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用简单的物品如木板、硬纸板等,对受伤肢体进行临时固定。以肱骨骨折为例,可将木板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布条将木板与上臂固定在一起,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以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对于股骨骨折,由于大腿肌肉丰厚,骨折后断端容易移位,可将孩子的双腿并拢,用宽布条或床单将双腿捆绑在一起,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
住院期间的护理
伤口及石膏护理
如果骨折部位进行了手术,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注意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若发现伤口渗血较多,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采用石膏固定的孩子,要确保石膏的位置正确,没有过紧或过松的情况。过紧可能会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导致肢体远端皮肤发紫、发凉、麻木等;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同时,要防止石膏被尿液、粪便等污染,若石膏表面有污渍,应及时清理,必要时更换石膏。
体位护理
合适的体位有助于减轻疼痛和促进血液回流。对于肱骨骨折的孩子,若上肢用吊带悬挂,要保证吊带位置正确,使上肢处于舒适且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位置。睡觉时,可在受伤一侧的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头,稍微抬高上肢,避免压迫受伤部位。对于股骨骨折的孩子,多采用卧床牵引治疗。在牵引期间,要保持孩子身体处于正确的牵引体位,牵引绳要保持垂直,牵引重量要符合医嘱要求,不能随意增减。同时,要定时帮助孩子翻身,防止长时间卧床引起压疮,一般每2 - 3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保持受伤肢体的稳定,避免骨折部位移位。
康复训练要点
早期康复
在骨折后的初期,虽然骨折部位尚未完全愈合,但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肱骨骨折的孩子,在固定期间,可以指导孩子进行手指和手腕的屈伸活动,如握拳、伸指、转动手腕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 - 15 次,每天进行3 - 4组。对于股骨骨折的孩子,在牵引期间,可以让孩子进行未受伤肢体的活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膝关节的屈伸等,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紧再放松,每次持续5 - 10 秒,每组20 - 30 次,每天3 - 4 组。
后期康复
当骨折部位有了一定的愈合后,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对于肱骨骨折,拆除固定装置后,可以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即弯腰,让上肢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摆动,幅度由小到大。还可以进行上肢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练习,每个动作重复10 - 15 次,每天3 - 4组。对于股骨骨折,拆除牵引后,可先让孩子在床上进行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逐渐过渡到借助拐杖或助行器下地行走。刚开始行走时,要注意保护孩子,防止摔倒,行走距离和时间应逐渐增加。
心理护理
同时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孩子可能会因为行动不便、疼痛等原因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家长要多陪伴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安慰。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积极配合,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儿肱骨股骨护理是一个细致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们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并耐心地付诸实践。从紧急处理到日常护理,再到康复训练和心理关怀,每一个环节都对孩子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做好全方位的护理,才能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重新快乐地奔跑、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