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骨折后进行功能锻炼有多重要,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时间 :2025-01-24 作者 :覃宏明 来源:容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骨折是常见问题,治疗过程中需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尤为重要,能助雇主防病假,老人恢复行动,运动员复出。建议在专业指导下制定锻炼计划,注意防护与二次伤害,促进真正康复。

1、骨折的基本知识

骨折,是指人体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是一种常见损伤。

骨折的分类方法繁多,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骨折可分为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创伤性骨折常由外伤导致,如跌落、交通意外等。病理性骨折则常由内在原因引发,如骨质疏松、肿瘤等。按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指的是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端没有穿透皮肤。开放骨折是指骨折端穿透皮肤暴露在外,易导致感染。按骨折后的时间分为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3周内为新鲜骨折,超过3周以上为陈旧性骨折。

鉴别骨折往往需要借助X射线检查,还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式。常见的骨折症状主要有疼痛、肿胀、畸形、不能活动及皮肤感觉异常等。根据骨折的位置、程度和类型,治疗手段也不同,可能是保守治疗,如实施石膏或夹板固定;也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术等。

完成初步的治疗后,并不意味着骨折恢复的过程结束。骨折的康复阶段同样关键。这个阶段中,功能锻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适当的锻炼,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2、如何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程序

在制定骨折后的功能锻炼程序时,首要的注意事项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会提供初步的指导和建议。下一步是识别并设定复原目标。特定的锻炼应针对性地针对改善功能损失,增强骨骼和肌肉的强度,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功能。

在制定出适合的功能锻炼项目后,下一步是确定每个项目的强度、频率以及时间。关于强度,一个好的起点通常是低强度运动,逐渐提高。对于锻炼频率,一个常用的策略是每天进行三次,每次持续20至30分钟。时间方面,建议从可行的短时间开始,逐步延长。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时候又要注意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恢复速度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制定的程序也应该有所不同。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定期对患者的进展进行评估,并据此调整锻炼计划。

在骨折恢复过程中,患者应避免做过度的运动,以防止对未愈合的骨折造成进一步损伤。如果在锻炼过程中感到剧烈疼痛或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将情况告知医生。

无论骨折情况如何,都应该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推动恢复进程。周期性的自我评估和医生的监测反馈不仅可以跟踪疗效,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积极性和决心,促进复原。

3、功能锻炼过程中的防护意识培养

锻炼过程中的防护意识是保证骨折患者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安全又有效的重要体现。为了保障锻炼过程的顺利进行,确立防护观念的重要性首当其冲。理解了防护意识的重要性,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好的应用。

防护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骨折患者自身的防护意识。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伤情,明确了解到没有医生的指导,自行进行锻炼有可能加重病情。另外,患者需要了解基本的防护知识,例如,在锻炼过程中应如何避免受伤。再者,患者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应用各种防护器械,包括使用技巧、保养等。这三点是患者作为主体需要了解与学习的。

外围的防护也是及其重要的,一是从医护人员的角度,他们应当定期给予病人科普知识的讲解,指导病人正确理解和应用防护知识以及器械;二是从环境角度,医护设施需要确保治疗环境对病人提供有利的防护条件。

防护意识的建立,离不开的是正确的指导以及不断的实践,围绕起来的是良好的防护环境以及鼓励支持的心态。只有不断的强调防护意识的建立,才能使得功能锻炼更有效,更安全地进行。

结束语

通过理解骨折的基本知识,患者可以更清楚地知道休息与运动在恢复过程中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程序,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恢复骨伤,也能进一步提高身体其他部位的机能。加强防护意识的培养在锻炼过程中尤为关键,可以有效避免再度受伤。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是一个复合康复过程,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实现最好的恢复效果。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