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脏,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和养分。而为这台发动机提供能量的,则是分布在心脏表面的血管——冠状动脉。当这些血管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时,就引发了我们常说的“冠心病”。
1.冠心病是如何发生的?——“堵塞”的罪魁祸首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壁,促进斑块形成。
高血脂: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过高,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加速血管硬化。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诱发炎症反应。
肥胖:肥胖常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增加患病风险。
缺乏运动:运动不足会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增加肥胖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油、高盐、高糖饮食,容易导致血脂异常。
家族史: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硬化风险增加。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可能诱发冠心病。
2.冠心病有哪些表现?——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冠心病的症状多种多样,轻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心绞痛:这是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紧缩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
气短、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感觉气不够用,呼吸困难。
乏力、疲劳: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的疲劳感。
心悸、心慌:感觉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头晕、头痛: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
其他症状: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3.如何诊断冠心病?——揪出“堵塞”的元凶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以下检查有助于确诊冠心病:
心电图(ECG):可以反映心肌的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
运动平板试验:通过在跑步机或自行车上进行运动,观察心电图变化,评估心肌供血情况。
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可以捕捉到日常活动中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ECHO):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肌收缩力。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发现血管狭窄和斑块。
冠状动脉造影(CAG):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在X光下观察血管情况,可以明确血管狭窄的程度和位置。
4.如何治疗冠心病?——疏通“堵塞”的血管
冠心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心肌耗氧量。
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缓解心绞痛。
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扩张血管,缓解心绞痛。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以降低血压,保护心脏。
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将球囊或支架送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血管,改善血流。
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上建立新的血管通道,绕过堵塞部位,恢复心肌供血。
5.冠心病如何预防?——未雨绸缪,呵护心脏健康
预防冠心病,重在行动。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是关键,包括定期体检以尽早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遵循健康饮食原则,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坚决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维持健康的体重;以及学会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特别是对于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更应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6.结语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了解冠心病的发生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守护我们的心脏健康至关重要。让我们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共同守护我们的“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