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有所提高,是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是多数老年人的骨量开始降低,骨组织微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催醒会提升,很容易出现骨折的现象,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那么,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有什么?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预防方法有什么?
1.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钙是构建骨骼的重要物质,老年人应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钙元素,食用牛奶、豆制品、鱼类、虾类、绿叶蔬菜等,每天饮用300毫升的牛奶或等量的奶制品,食用其他含钙丰富的食物,且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因此老年人可利用晒太阳来获取维生素D,每天晒太阳的时间为15-30分钟,食用鱼肝油、蛋黄、肝脏等提升维生素D的补充效果。同时老年人应保证每天摄入蛋白质,每天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0.8-1克,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另外,需摄入磷、镁、钾等矿物质,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等营养素,发挥对维持骨骼健康的促进作用。
2.适度运动增强骨骼强度
由于散步等有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心脏与肺部功能,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促使骨骼的康复,因此老年人应按照身体状况选择有氧运动,坚持锻炼。且举重、深蹲、爬楼梯等可增加骨骼负荷,促进骨骼生长强化,老年人可选择低强度的负重运动,手持哑铃进行简单的举重练习,或利用自身重量进行深蹲等。积极参与瑜伽、太极等活动提高身体柔韧性,减少跌倒风险。
3.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由于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烟草中有害成分,不利于患者骨骼的血液循环,且酒精还会产生不良的刺激,所以老年人在康复的过程中,需要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同时每天都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可以出现劳累的现象,精神放松,保持心情愉悦。
4.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方式,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分析骨骼健康状况,如果发现骨密度降低,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治疗,同时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其他相关检查,分析身体状况,研究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
二、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护理方法有什么?
老年人在骨质疏松的护理过程中应继续保证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摄入,避免食用过多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影响骨骼的酸碱平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对胃肠道造成刺激。且老年人在骨质疏松的护理过程中应继续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增强骨骼强度,提高身体柔韧性,减少跌倒风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同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出现跌倒现象,在生活区域安装扶手,或是使用拐杖,预防出现危险现象,避免进行剧烈活动。
老年人在骨质疏松的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用药,医生会按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开具相应的药物处方,老年人应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服用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期间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现象,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由于骨质疏松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与老年人进行交谈,分析其心理需求,科学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家属需采用陪伴、关心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使其能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改善生活质量,调整心态,预防出现康复的问题。
总而言之,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护理是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老年人、家人、医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实际预防的过程中,应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检查,护理期间应做好饮食调理、日常调理等工作,完善骨质疏松的护理模式,促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