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有哪些?如何寻求帮助及治疗?

时间 :2025-01-10 作者 :李晓娟 来源:郯城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2025年情人节当天,云南怒江州泸水市一位刚生产3个月的女性因家庭争执,带着婴儿跳江失联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悲剧背后,折射出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对母婴健康的严重威胁。产后抑郁症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心理疾病。下面,我们将从定义、病因、症状、预防及治疗角度,系统解析这一疾病,帮助大家科学认知这一病症,积极应对产后生活。

1.产后抑郁症的定义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以情绪障碍为核心的心理疾病,通常发生在产后6周内,部分患者症状可持续1-2年。其核心特征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丧失,严重时甚至伴随自杀或伤害婴儿的倾向。研究表明,我国约15%-30%的产妇可能经历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

2.产后抑郁症的病因

产后抑郁症是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理因素:孕妇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骤降,影响神经递质(5-羟色胺)功能,导致情绪调节失衡。同时,孕妇的产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诱发抑郁症状。

(2)心理因素:孕妇产前心理准备不足,对育儿压力、角色转变缺乏预期,易产生挫败感。孕期焦虑、抑郁史或家族精神疾病史等既往心理创伤也会对孕妇产生影响。

(3)社会因素:家庭支持不足,配偶冷漠、育儿分工不均、经济压力等加剧情绪负担。新生儿照护工作导致孕妇作息紊乱,睡眠被剥夺,过度劳累,进一步消耗孕妇的身心资源。

3.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产后抑郁症的表现可从四个维度分析:

(1)情绪症状:持续悲伤、易怒、无故哭泣,对生活失去兴趣。过度担忧婴儿健康,或对婴儿产生矛盾情感(如爱恨交织)。

(2)认知症状:自责、内疚,认为“自己不是好母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3)行为症状:回避社交,疏远家人,拒绝哺乳或照顾婴儿。极端情况下出现自残、自杀或伤害婴儿的行为。

(4)生理症状:失眠或嗜睡,食欲骤增或减退,伴随头痛、乏力等躯体化表现。

4.预防与应对策略

产后抑郁症的防控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多方协作,形成“防护网”。

(1)个人调节,科学管理身心状态

产后女性激素水平剧烈波动,加上频繁哺乳、睡眠碎片化,身心容易陷入疲惫。建议产妇优先保证休息,利用婴儿小睡时段同步补觉,避免过度依赖咖啡提神。每天进行20-30分钟低强度运动(散步、瑜伽),可刺激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情绪。饮食上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这类营养素有助于改善情绪。

(2)家庭支持,共情与行动缺一不可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预防抑郁的关键。伴侣应主动分担育儿责任,比如夜间轮班喂奶、协助洗澡抚触,既能减轻产妇体力消耗,也能促进亲子关系。需注意的是,简单的家务分担远远不够,情感支持更为重要。避免使用“别人都能做好,你为什么不行”等指责性语言,可尝试说:“我知道你很辛苦,我们一起想办法。”必要时可请专业月嫂或长辈短期协助,让产妇获得喘息空间。

(3)社会资源,打破孤立,构建支持网络

社区可开设母婴护理课程、新手妈妈互助小组,帮助产妇建立社交圈,减少孤独感。企业应落实产假政策,探索哺乳期弹性工作制,缓解产妇重返职场的焦虑。此外,公众需摒弃“矫情”“脆弱”等偏见,认识到产后抑郁是疾病而非性格缺陷。

(4)科学防治,早发现,早干预

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需及时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帮助。轻度抑郁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改善,中重度患者则需结合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有氟西汀、米氮平等,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有效缓解情绪问题。哺乳期女性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医生会根据药物代谢情况调整方案,必要时可用代乳品喂养。

温馨提示,产后抑郁不是“不够坚强”的表现,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家人应鼓励患者放下病耻感,积极就医。记住,及时干预不仅能缩短30%-50%的恢复时间,更能避免悲剧发生——用科学和专业守护生命,才是对母亲与孩子最深沉的爱。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