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与肝炎患者同行:科学认知,消除偏见

时间 :2025-01-03 作者 :赵咏梅 来源: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肝炎它不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常常遭受社会偏见的侵扰,让许多患者在承受疾病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他人的误解和排斥。通过科学的视角,大家共同探讨肝炎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与肝炎患者和谐共处,共同营造一个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

一、肝炎概述

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药物、酒精、自身免疫等。其中,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常见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异常等问题,部分病例伴有黄疸。其中,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发病急骤;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其中以乙肝、丙肝最为多见。

b737fbfc25fcb226_html_6bff71d2a4f755a8

二、科学认知肝炎

老百姓之所以谈“肝炎”而色变,是因为不了解肝炎病毒传播渠道,怕和肝炎患者正面接触不小心就会被传染上。实际上,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等3条渠道发生的,如果准确了解到如下事实,人们就会坦然面对了。

由于我国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指标筛查,基本上从源头上杜绝了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肝炎的危害。至于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入,主要包括修足、纹身和穿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这些均是“暗度陈仓”的传输方式。

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前,乙肝病毒以母婴传播比例较高,占30%~50%,多见于围生期,经由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染给新生儿。而现有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及母婴阻断药物,已基本阻断了母婴传播的“通路”,让宝宝有了健康的保证。

三、消除偏见:共筑理解与关爱的桥梁

1.常见误区

在各种传染病中,人们认识误区最多的就是肝炎了,比如,凡是肝病都具有传染性,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或出行,就会“中招”而染病;父母患乙肝或丙肝,子女也难以幸免;乙肝病毒无法彻底清除,抗病毒治疗毫无意义。

2.澄清事实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是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拥抱、握手、聚餐或者打喷嚏、咳嗽,以及无皮肤破损、无血液暴露等接触的情况,一般社交场合不会有什么问题,不必介意或心生恐惧。

肝炎患者的注意事项

绝大多数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具有自限过程,注意适当休息。症状较重,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富含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注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恶心呕吐致影响进食、热量不足者应每日输液补充。根据病人不同征象采用相应的中药成方或辨证施治,对于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是有利的。但对于病程迁延超过8周,频繁复发者可考虑采用抗病毒疗法。一般多不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饮食和药物。

慢性肝炎一般病程较久,超过半年。在现有医学手段下,无法清除患者体内乙肝病毒。且这个疾病的服药时间漫长,因此首选强效、低耐药、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药物,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生活上动静结合有规律;饮食上适量进食优质高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不宜过多吃糖及高脂肪的食物,要戒酒病配合医生给与必要的治疗。

让我们携手努力,用科学的知识消除偏见与歧视,为肝炎患者营造一个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