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压力性损伤与急性皮肤衰竭是两种常见的皮肤问题。目前,对压力性损伤的研究已相对成熟,而急性皮肤衰竭作为新兴概念,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评估鉴别方面仍存在误判性和局限性,护理人员甚至将其自动内化为自我缺陷,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一、定义
压力性溃疡/损伤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国际指南2019版)指出压力性损伤(PI)是指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由压力和压力合并剪切力作用所致,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也可能与医疗器械或其他物体有关。
急性皮肤衰竭( ASF)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急性皮肤衰竭是患者在危重疾病期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液从皮肤自然分流到其他更重要的器官,导致皮肤灌注不足而无法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机械创伤,最终引起皮肤衰竭。
二、病因
压力性损伤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患者皮肤受到剧烈和(或)长期的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的影响,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继而导致受压部位的缺血缺氧性损伤。而急性皮肤衰竭是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的灌注不足及组织耐受性降低引发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死亡。
三、临床特征
根据美国常用压力性损伤分类系统,可将压力性损伤分为1期、2期、3期、4期、不可分期及深部组织损伤期,不同分期的压力性损伤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好发于髋部、骶尾、足跟等骨隆突处,在压力性损伤的初期,经过积极的减压措施可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对于较严重的压力性损伤,一般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状况,在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指导下给予处理,一般可阻止其进一步恶化。
急性皮肤衰竭则表现为短时间内发生的多处皮肤溃疡,形状多样,如梨形,蝶形、马蹄形的红色或紫色扁平斑块,随着时间推移常发展为黑色或黑灰色皮肤坏死。从发生部位上看,急性皮肤衰竭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并且更容易见于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低灌注、终末期的病人,尽管医护人员采取了全面适当的预防措施,急性皮肤衰竭仍有可能会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其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
四、评估
目前,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使用较广泛的量表为Braden、Braden Q、Norton和Waterlow量表。护理人员可根据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评估工具。
急性皮肤衰竭可通过灌注指数检测技术、皮肤花斑评分、皮肤衰竭临床指标量表等进行平估。有研究表明,外周灌注指数低于1.4时,提示患者外周灌注不足,可作为危重患者皮肤衰竭的早期预测评估指标之一。皮肤花斑评分可以准确反映外周组织灌注,根据花斑程度和大小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评分越高灌注越差。
五、治疗
压力性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减压措施、局部护理和外科治疗。常见的减压措施包括使用气垫床、定期体位变换和早期活动,还可以使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等措施减轻局部压力、摩擦力。局部大于1cm的水泡建议十字穿破后保皮治疗,对于存在感染、腐肉的伤口应首先做清创处理,根据伤口情况配合使用不同的敷料起到吸收渗液、局部抗感染的作用,部分难治性伤口可综合评估患者情况行外科治疗,但缺血的肢体或足跟部稳定的焦痂(干燥、粘附、完整、无红斑或波动)不建议被软化或清除,
六、预防
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的压力作用,对有压力性损伤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筛查评估,制定并实施个性化营养护理计划。对于急性皮肤衰竭的预防,则更多需要医疗人员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关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皮肤低灌注的因素。
七、小结
压力性损伤与急性皮肤衰竭在病因、临床特征、评估、治疗以及预防等方面存在差异。护理人员作为患者皮肤问题的第一发现人和管理措施的主要实施者,能够准确分辨两种皮肤问题并实施精准治疗,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资源浪费,还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了解并逐步认识急性皮肤衰竭问题,减少因认知偏差产生的护患纠纷,逐步促进患者皮肤管理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