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吸入剂发挥着关键作用,像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案里,吸入剂常常是 “主力军”。不过,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吸入剂的使用方法正确与否,对药效有着极大的影响。若使用不当,不仅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病情控制不佳,还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吸入剂使用不当如何影响药效,以及该如何规范使用。
吸入剂使用不当为何影响药效
1.药物沉积部位不准确:呼吸道从鼻腔开始,到肺泡结束,结构复杂。不同类型的吸入剂设计目的是让药物尽可能精准地沉积在相应的病变部位,比如治疗哮喘时,药物需要有效到达小气道和肺泡。但如果吸入方式错误,例如吸气速度过快或过慢,就可能导致药物大部分沉积在口腔、咽喉部,而真正需要药物发挥作用的肺部深处却得不到足够剂量,从而大大降低治疗效果。
2.药物剂量不足:有些吸入剂需要特定的操作步骤来确保每次释放准确的药物剂量,如干粉吸入剂需要通过患者快速有力的吸气动作来带动药粉分散并吸入。若患者吸气力量不够,无法使足够的药粉进入肺部,或者在使用定量气雾剂时,按压阀门与吸气动作配合不默契,提前或延迟吸气,都可能使实际吸入的药物剂量低于处方剂量,影响治疗效果。
3.破坏吸入装置性能:一些吸入装置构造精细,对使用方法和保存方式有要求。例如,反复拆卸、清洗不当或者长期不清洁吸入装置,可能导致装置内部零件损坏或堵塞,影响药物的正常释放。像某些定量气雾剂,如果在使用后没有将药罐充分摇匀,也会使喷出的药物浓度不均匀,影响药效的稳定性。
规范使用吸入剂的方法
1.定量气雾剂的使用
◦取下气雾剂的保护盖,充分摇匀药罐,确保药物均匀分散在抛射剂中。这一步很关键,不摇匀会导致每次喷出的药物剂量不一致。
◦头稍微后仰,缓慢呼气,尽可能呼出肺内气体。然后将气雾剂的吸嘴放入口中,双唇紧紧包住吸嘴,以防止漏气。
◦在开始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按压气雾剂阀门,将药物释出。要注意保持吸气动作平稳持续,大约持续3 - 5 秒,使药物能够随着气流深入肺部。
◦吸气结束后,屏气10秒左右,让药物有足够时间在肺部沉积,然后再缓慢呼气。使用后,用清水漱口,尤其是激素类吸入剂,漱口可以减少药物在口腔和咽喉部的残留,降低局部不良反应如鹅口疮的发生风险。
1.干粉吸入剂的使用
◦首先打开吸入装置,有些装置需要旋转底座或推动滑杆来装载药粉,操作时要按照说明书准确进行,确保药粉装填到位。
◦同样先呼气,但不要对着吸嘴呼气,避免水汽影响药粉性能。将吸嘴放入口中,用双唇紧密包裹,快速有力地吸气,一般要求吸气速度达到60 升 /分钟以上,这样才能使药粉充分分散并被吸入肺部。
◦吸完药后,屏气5 - 10秒,然后正常呼气。干粉吸入剂使用后通常不需要漱口,但如果使用的是含激素的干粉吸入剂,为了减少局部不良反应,也建议漱口。装置使用后要妥善保管,定期清洁,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影响下次使用。
1.雾化吸入器的使用
◦将所需药物加入雾化器的药杯,根据药物剂型和医嘱加入适量的稀释液(通常为生理盐水)。连接好雾化器的各个部件,确保连接紧密,防止漏液或漏气。
◦患者可以选择舒适的坐姿,将雾化器的面罩或咬嘴正确佩戴好。如果使用面罩,要确保面罩与面部贴合紧密,从鼻子和嘴巴吸入药物。使用咬嘴时,则用牙齿咬住咬嘴,用嘴唇包紧,通过嘴巴深而慢地吸气,使药物能够充分进入呼吸道。
◦雾化过程中要保持平静呼吸,避免过度换气或屏气时间过长。当药杯中的药物全部雾化完毕,即完成一次吸入治疗。使用后,要及时清洁雾化器的药杯、面罩或咬嘴等部件,防止药物残留滋生细菌,影响下次使用。
规范使用吸入剂是确保药效、有效控制疾病的重要环节。患者在初次使用吸入剂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向医生或药师详细咨询使用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吸入剂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真正发挥最大的功效,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