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个大问题,预防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防治脑卒中。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造成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引起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或致死。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而缺血性脑卒中则为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出血性脑卒中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危害,且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身心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脑卒中有哪些危险因素?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首先,年龄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逐渐老化,增加了脑卒中的风险。其次,性别差异也在脑卒中发病中扮演一定角色,男性在某些年龄段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糖尿病同样不容忽视,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血管病变过程。此外,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进一步威胁脑血管健康。
除了上述“三高”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高盐高脂饮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缺乏体力活动都会增加脑血管的负担,促进血管病变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心脏及脑血管相关疾病也是脑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需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颈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史、遗传因素及种族差异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因此,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改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
三、如何降低患病风险?
1、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控制病情。通过药物、饮食、运动等方式,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血管损伤,降低脑卒中的风险。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高危人群还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避免长期压抑和焦虑。
2、适量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建议每周至少保持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分钟以上,每次运动达30分钟。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活动,但应防止用力过猛及过度劳累。
3、合理饮食也至关重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减少油腻、腌制、烧烤和高糖食物的摄入,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发生风险。
4、戒烟限酒是降低脑卒中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可损伤血管。过度饮酒会损害血管增加脑卒中的风险。高危人群应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
5、超重肥胖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锻炼来控制体重,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6、提升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积极参与、配合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活动。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脑卒中的危害和预防方法,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