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肩袖撕裂后,运动康复训练能帮助恢复自由活动吗?

时间 :2024-10-04 作者 :刘乾 来源: 菏泽市立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但其稳定性却依赖于一组名为“肩袖”的肌肉肌腱复合体。据统计,肩袖撕裂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5%,而在运动爱好者中,这一比例甚至更高。许多患者在确诊后陷入焦虑:既担心手术的创伤,又害怕不治疗会导致永久性残疾。实际上,医学研究证实,约70%的部分肩袖撕裂患者通过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甚至可以重返运动场。

一、肩袖撕裂:被忽视的“隐形损伤”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的肌腱共同构成,它们像“四根缆绳”一样将肱骨头固定在肩关节盂中,确保手臂灵活运动时稳定性。其中,冈上肌肌腱因其特殊解剖位置最易受损,长期反复抬臂或突然外力牵拉都可能导致撕裂。

根据损伤程度,肩袖撕裂分为三类:部分撕裂:患者抬手至特定角度时出现剧痛,夜间翻身常被痛醒。全层撕裂:患者手臂无法主动抬起,需健侧手托举,长期不治疗可能引发肌肉萎缩。慢性撕裂:中老年人群因肌腱退变逐渐发生,疼痛反复且进行性加重,常被误诊为“肩周炎”。对于部分撕裂或活动需求较低患者,运动康复是首选治疗方案;而全层撕裂或年轻运动人群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手术必要性。

二、运动康复训练:分阶段重建肩关节功能

1第一阶段:急性期保护(0-4周)——为修复创造生理环境

在损伤初期,炎症反应和疼痛处于高峰,康复目标并非强化肌力,而是通过低强度活动维持关节功能,同时避免二次损伤。包括:被动活动:仰卧位用健侧手辅助患肢缓慢前举不超过90°3/d10/。这一动作通过温和牵拉防止关节囊挛缩,同时促进滑液循环润滑关节。钟摆运动:弯腰90°,患肢自然下垂,以躯干为轴心顺时针/逆时针画圈直径约30cm2/d1min/。重力作用下摆动可增加肩峰下间隙0.5-1mm,缓解肌腱挤压。冷疗与体位管理:每次训练后冰敷15min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睡眠时用枕头支撑患肢呈30°外展位,减少夜间疼痛。

2第二阶段:功能恢复(4-12周)——重建力学平衡

当疼痛和肿胀基本消退后,康复重点转向恢复肩袖肌群力量与肩胛骨稳定性,这是决定能否重返正常生活的关键阶段。包括:等长收缩训练:侧卧位将患肢肘关节屈曲90°,用健侧手抵住患肢前臂,尝试外旋保持关节不动,维持10s/10/组。此动作可激活冈下肌和小圆肌,下拉肱骨头减少肩峰撞击。弹力带抗阻训练:坐位固定弹力带一端,手握另一端完成肩外旋至45°、内旋至腹部动作,15/组,3/d。渐进式阻力可增强肌腱抗拉强度。肩胛稳定性训练:俯卧于床边,手臂悬空做“T”字、“Y”字、“W”字伸展,10/组。这些动作强化前锯肌和斜方肌下部,改善肩胛骨与肱骨运动协调性。

3第三阶段:功能重塑(12周后)——回归生活与运动

此阶段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的训练,帮助患者重建神经肌肉控制,逐步恢复复杂动作能力。包括:功能性训练:使用滑轮系统模拟梳头、穿衣动作,从无阻力开始逐步增加负荷;利用水中浮力进行前举、划船训练,减轻关节压力。动态稳定性训练:单膝跪地抛接1-2kg药球,要求核心收紧、肩胛骨稳定;或进行“高架平板支撑”双手撑于凳面,交替轻触对侧肩膀。运动模式再教育:面对镜子练习抬臂动作,确保肩胛骨先于手臂启动,避免耸肩代偿。

结束语

肩袖撕裂的康复绝非简单的“休息”或“锻炼”,而是一场需要精准医学指导的持久战。运动康复通过分阶段的科学设计,既能保护损伤组织,又能逐步重建肩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当患者理解每个动作背后的医学逻辑,当每一次抗阻训练都在重塑肩袖的力学密码,恢复自由活动便成为可期的目标。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