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危急的状况,它源于多种因素,例如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当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延缓病情的进展,为抢救赢得充分的时间。
一、什么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内发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Treitz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而下消化道出血则是指Treitz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和结直肠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等的出血,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通常表现为腹部疼痛、呕血或呕吐咖啡色液体以及解柏油状大便等症状。下消化道出血包括小肠和大肠的出血,通常见于肠道肿瘤、肠道炎症、痔疮等疾病,出血的特点可以是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便,不伴呕血。
失血后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黑朦或晕厥、皮肤湿冷以及血压降低等,对大量失血者而言,可能会引发失血性休克,进一步进行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
二、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血管病变
常见的血管病变包括胃壁内小动脉瘤、主动脉瘤、血管瘤、脾动脉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胃黏膜下动静脉畸形等,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
2.胃十二指肠疾病
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急性胃扩张、淋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现象。
3.食管的病变
如食管溃疡、化学或机械损伤、食管癌及食管炎等,都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
4.肝胆胰疾病
包括多种常见问题,例如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门静脉血栓、壶腹癌、急性胰腺炎、肝癌伴随门脉高压、胆道出血以及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等。
5.全身性疾病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感染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血友病、白血病、尿毒症、淀粉样变性、淋巴瘤、紫癜、凝血机制障碍以及结节病等,这些病症均可能引起患者的消化道出血。
三、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
1.立刻就医
若发现消化道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出血量较少时可在家属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消化道出血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例如消化性溃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2.保持平卧
在等待救护车或前往医院的过程中,应让患者保持平躺并抬高下肢,避免站立或坐着,以保证脑部供血。
3.禁食和禁水
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该暂时停止进食和饮水,以免加重出血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在禁食和禁水期间要注意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
4.保持呼吸道畅通
消化道出血可能引发呕吐,患者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如出现呕吐物应及时清理,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5.观察出血情况
在等待救护车或前往医院的路上,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颜色和速度,以及有无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及皮肤湿冷等情况。
四、消化道出血后期护理
1.休息与活动
少量出血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大出血的患者则需绝对卧床休息,帮助其找到舒适的体位并定期更换姿势,保持平躺同时略微抬高下肢,以确保脑部血液供应,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步增加活动量。
2.保证安全
上好床边护栏以防患者在意识模糊或躁动时坠床。出血量少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适度起身活动,但应避免用力排便。对于出血量较大的重症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在床上进行大小便,以防止再次引发活动性出血。
3.确保呼吸道畅通
呕吐时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窒息或误吸,不要吞咽血液。如有必要,可以使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以确保呼吸道畅通,并提供氧气支持。
4.饮食照护
急性期应暂时禁食,出血停止后,主要以清淡的温凉流质饮食为主,以防止胃黏膜血管扩张而加重出血。病情逐渐好转后可以转为温度适宜的半流质饮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低盐和低脂的食物,如面条和稠米粥等。
结语:
总的来说,面对消化道出血这一突发情况,保持冷静、及时救治是关键。通过一次次的学习与实践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意外,守护生命的脆弱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