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西医治“急”,中医调“缓”?中西医结合为心血管疾病按下“缓释键”

时间 :2024-09-13 作者 :李凤静 来源:馆陶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提到心血管疾病,很多人会联想到突发的心梗、脑卒中,这些“急”症往往需要西医快速、精准的介入治疗来挽救生命。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管理,传统观念中似乎更倾向于中医的“慢调细养”。那么,西医的“急”与中医的“缓”真的是壁垒分明吗?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西医结合正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按下“缓释键”,发挥着1+1>2的协同作用。

1.西医“急先锋”:快速精准,救命于顷刻

西医在治疗心血管急症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快速开通血管的介入手术,还是严重心律失常时紧急进行的电复律,西医凭借现代化的诊断技术和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甚至挽救生命。

快速诊断:心电图、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等先进的检查手段,能迅速明确病因、病变部位和程度。

高效治疗:溶栓药物、支架植入、搭桥手术等治疗方法,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血管堵塞、瓣膜狭窄等问题。

标准化流程:完善的急救体系和规范化的治疗流程,确保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可以说,在与死神赛跑的关键时刻,西医的“急”是生命线的有力保障。

2.中医“润物细无声”:整体调理,着眼长远

与西医的“急”不同,中医更注重“缓”,强调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状态。

辨证论治: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分型,例如心气虚、心血瘀阻、肝肾阴虚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多种手段: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情志疏导等多种治疗手段,从不同角度发挥作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注重预防:中医强调“未病先防”,通过生活方式指导、饮食调理、情志管理等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的“缓”并非“慢”,而是着眼长远,通过细致的调理,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增强抵抗力,减少复发。

3.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按下“缓释键”

与其将西医的“急”与中医的“缓”对立起来,不如将其视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两个重要方面。中西医结合,正是将两者的优势融合,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按下“缓释键”,实现更持久、更全面的疗效。

急症期,西医快速控制病情,中医辅助改善症状:例如,在急性心梗抢救成功后,中医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中药,促进心肌功能恢复,缓解胸闷、乏力等症状,减少并发症。

稳定期,西医维持治疗,中医调理巩固疗效: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西医的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等是基础治疗,而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增强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

康复期,西医指导康复,中医辅助促进功能恢复: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可以通过针灸、运动疗法等,帮助患者恢复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

具体疾病中的应用示例:

高血压:西医以降压药为主,快速控制血压;中医可根据证型,运用降压中药、针灸等,调节血管功能,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

冠心病:西医通过支架植入、搭桥手术等解决血管狭窄;中医可运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改善胸痛、胸闷等症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心力衰竭:西医通过强心利尿等药物改善心功能;中医可根据证型,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利水的中药,减轻水肿、气短等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盲目用药。

4.结语

西医的“急”和中医的“缓”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更有效的手段。通过融合双方的优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心血管急症,更有效地管理慢性疾病,最终为患者按下“缓释键”,实现更长久、更健康的生活。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