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临床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后病人在早期往往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随着病人症状的不断加重。其不适感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胆结石在发病后期,其胆囊功能丧失,无法维持正常的胆汁存储与释放作用,甚至由于胆结石嵌顿等原因,导致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腹腔内部炎症的发生,对病人的生命质量有较大的威胁。可见箭囊结石的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加强病人生存质量有显著的作用。那么胆囊结石是如何产生的?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以下吧。
一、胆囊结石是如何产生的?
病人的胆囊内由于受到胆固醇、胆色素、钙盐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沉积物,并滞留在胆囊内形成结石,胆囊结石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多由于病人存在肥胖、高脂饮食、糖尿病的原因出现结石。同时如果病人存在胆囊排空障碍、胆汁酸缺乏、肥胖等情况,也容易出现结石。色素结石则与病人是否存在肝脏疾病、胆红素过多、感染等因素影响。因此可见胆结石往往是由于病人存在疾病影响导致的症状表现。
二、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推广最多的胆囊结石治疗舒适,该术式是微创技术,能够利用腹腔镜对胆囊的情况进行观察,并辅助进行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胆囊功能丧失、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结石直径超过3cm,或胆囊内存在大量结石的病人,此类病人的胆囊保留价值不高,通过胆囊切除治疗的预后较好,尤其在预防结石复发方面的作用较高。
2.开腹胆囊切除术
开腹手术是临床应用时间最长的传统胆囊治疗术式,开腹手术的适应症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更加广泛,能够对无法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人进行胆囊切除治疗,对于利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发现较为严重的病情变化,无法通过腹腔镜继续治疗的病人,也通过转开腹手术的方式进行继续治疗。开腹手术的手术视野较为清晰,可以对更加复杂的胆囊情况进行处置,但创伤性较大,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术后康复的压力较大。
3.保胆取石手术
保胆取石手术与前两种手术治疗有所不同,对于胆囊功能良好,较为年轻的病人,医生多建议进行保胆取石术治疗。保胆取石术可以帮助病人尽量保留胆囊的功能,因此在手术治疗后,可以继续维持较为正常的胆汁流动、存储效果,同时可以减少胆道功能紊乱对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这一技术虽然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但在术后病人容易出现胆囊结石复发情况,且如果病人的胆囊炎较为严重,则通过保胆取石术治疗的效果较差。
4.经皮穿刺引流术
该术式是将引流管经过皮肤插入到胆囊当中,通过引流管对胆囊当中的液体、结石进行引流,这一技术可以清除胆囊内的物质,但无法完全清除结石,对胆囊炎的干预效果也较差,因此无法作为独立的治疗术式进行干预。该术式能够为后续的胆囊结石治疗提供较好的手术状态,同时可以缓解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较多。
5.胆囊切除术后胆道镜辅助清石术
该术式是胆囊切除术式后的辅助治疗术式,主要针对存在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进行治疗。利用胆道镜、ERCP等技术,可以有效观察到胆总管中的结石,并对胆总管梗阻、胆总管炎等进行治疗。通过这一术式进行治疗,较单纯利用胆囊切除治疗的结石清除效果更高,且能够在胆囊切除治疗期间及时发现结石并进行处理,因此在避免二次创伤,提高结石的清除率方面的作用较高,对改善病人术后康复质量有较大的帮助。但由于该术式的操作要求较高,使得部分医疗机构并未配备相应的设备,医师在开展手术治疗时,其操作经验也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
总之,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对病人的生命影响较大,需要充分重视胆囊结石的治疗,利用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医生会根据病人病情、治疗需求、设备配置情况,选择适合病人的术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