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多发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通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如车祸、工程事故或高处坠落,骨折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从而阻碍康复进程。因此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次科普会介绍下肢多发骨折的护理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一、住院专科护理
下肢多发骨折患者的护理措施要做到细致及全面,主要包括:①抬高患肢:下肢骨折后通常会有血肿形成,将患肢抬高后可以减轻水肿,护理人员可以利用医院的悬吊装置或在小腿底下垫枕头来促进静脉回流。②观察血液循环: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通过观察足部的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弱来判断血运状态。③采取外固定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固定的松紧程度。固定过紧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固定过松则会影响骨折的稳定性,要根据患者的感受与治疗要求进行适时调整。④伤口护理:骨折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伤口的渗血渗液情况以及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定期记录引流量,并按时换药,防止切口感染。⑤饮食护理:患者需要摄入高钙、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和奶制品等;此外要强调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和碳酸饮料的重要性。
二、预防并发症
下肢多发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进行修养与康复,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护理中要做到:①预防肺炎:长期卧床会导致痰液积聚,容易引发坠积性肺炎;需要鼓励患者多喝水,勤翻身、叩背来帮其促进痰液排出。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建议患者多喝水有助于冲刷尿道,减少细菌滋生;协助患者保持会阴部清洁,告知其要定期更换内裤,还要避免使用导尿管时间过长。③预防压力性损伤:长期卧床的患者骶尾部等骨突部位容易受压,导致皮肤缺血坏死,形成压力性损伤。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勤翻身,对其局部骨突部位进行按摩来改善血液循环。④预防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回流速度变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下肢肌肉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结合患者需要以及医院条件使用足底泵、抗血栓袜等预防血栓形成。
三、康复锻炼
肢体功能锻炼是下肢多发骨折康复的重要环节,锻炼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在护理中要做到:①患者骨折稳定后尽早安排其进行肌肉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②积极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动练习;对于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练习时间应在6周左右开始;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第2-3天就可以可开始练习。③合理使用康复器械辅助:在康复过程中可以使用康复器械进行辅助锻炼,如CPM机(持续被动运动机)、站立床等,为患者提供持续、稳定的运动刺激,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四、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在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提示患者注意以下事项:①避免过早负重:在骨折未完全愈合前需要避免过早负重行走,以免加重骨折损伤或导致内固定物松动。②定期复查:告知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方便及时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康复进展。③避免再次受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再次受伤;注意特别是在进行功能锻炼时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过度运动。
疼痛护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疼痛状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的疼痛护理计划。对于疼痛程度不严重或者无明显疼痛感受的患者可以对其不进行特殊的护理,但是应该对其疼痛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避免出现一过性或者急性疼痛。而对于疼痛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影响生活和睡眠的患者,则需要对其进行专业性疼痛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合适的止痛药物,对于应用了强效止痛药如阿片类的患者需要关注患者的呼吸功能,避免阿片类药物的副反应发生。而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患者进行非药物方式的疼痛护理,如注意力的转移、中医穴位按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