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护理与干预策略

时间 :2024-09-13 作者 :孙清慧 来源: 聊城市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强、致残率高的疾病,不仅对患者躯体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还常引发抑郁、焦虑和情绪易怒等情绪障碍。这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康复进程,甚至加重疾病负担。科学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缓解情绪障碍,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一、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

脑卒中患者常因功能障碍和疾病突发性陷入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心理疏导是护理工作核心。认知重建: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认识情绪障碍常见性,避免其将负面情绪视为无法控制病态表现。通过认知重建,引导患者用积极态度面对疾病恢复过程。例如,对功能康复小进步进行积极评价,帮助患者看到希望。护理人员也可利用真实案例分享康复成功故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宣泄与倾听: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情绪,包括对疾病恐惧和对未来不安,避免情绪积压。倾听过程中,应避免评判性语言,而是通过回应和安抚,帮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与支持。同时,可通过适当幽默缓解紧张气氛,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行为干预:通过放松训练、冥想指导等技术缓解情绪压力。例如教授患者深呼吸技巧,或在合适时指导其进行可行康复运动,使患者通过身体积极变化改善情绪。结合简单音乐疗法或绘画疗法,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情绪宣泄途径。

二、社会支持与家庭参与

患者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持是情绪护理中关键。家属教育:指导家属了解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特征,避免因为误解而对患者情绪波动产生不耐烦或责备。护理人员可建议家属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鼓励,而非过度保护或放任疏忽。例如,家属可陪伴患者参与轻松康复训练或兴趣活动,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生活。对文化水平较低家属,护理人员还需通过生动案例或语言通俗健康教育手册帮助其理解护理要点。支持小组引导:护理人员可推荐患者参与脑卒中康复支持小组,与经历相似患者和家庭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分享康复心得和面对情绪障碍经验,患者能减少孤独感,并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同时,护理人员可主动联系社区康复中心,邀请志愿者或社工为患者提供更多精神支持。社区资源链接:对于社会支持体系较弱患者,护理人员可协助其对接心理咨询服务或志愿者组织,为患者提供长期心理支持,避免情绪问题因缺乏关注而加重。

三、优化康复环境

患者康复环境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环境能潜移默化促进情绪稳定。生活环境调整:帮助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温暖、舒适居住环境,避免噪音等外部刺激对患者情绪造成干扰。可通过增加绿植、自然光线等元素,让患者感受到更多舒适和放松。同时,在患者日常空间中加入安全扶手、助行器等康复设备,减轻其对环境不安感。活动环境优化: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轻松活动空间,结合其兴趣爱好设置适合康复活动。例如,在康复训练中播放舒缓音乐,或将简单运动与娱乐结合,增加患者参与感。此外,可适当增加家属和朋友陪伴频率,在轻松氛围中帮助患者感受到社交温暖。心理暗示环境:在患者康复环境中加入鼓励性元素,张贴鼓舞人心标语、展示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取得成就照片等,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增强信心。同时,利用患者日常生活中兴趣爱好,在房间内布置患者喜爱书籍或视频资源,让其在熟悉环境中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结束语

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护理并非单一方法即可完成,而是需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入手。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管理负面情绪,社会支持给予患者归属感和动力,优化环境则为患者情绪恢复提供外在保障。这三点措施相辅相成,为脑卒中患者情绪康复和整体健康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科学护理和持续关注,患者可逐步战胜情绪障碍,迈向全面康复道路。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