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接种的基本原理
疫苗是通过人工方法使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毒性减弱或灭活后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疫苗能够预防疾病,主要是预防传染病,也包括与病原微生物有关的一些其他的疾病。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儿童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建立免疫屏障,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此外,接种疫苗也是《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家长和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确保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三、接种门诊的整体服务
1.接种门诊的日常工作
工作日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本地户口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证。
2.宣传与预约
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对于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访问落实。
3. 环境卫生
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及拖地面,使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对室内进行消毒,每天2次。每次消毒应做好消毒记录备查。
4.接种前的准备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5. “三查七对一验证”
做好“三查七对一验证”,接种前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证,查看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接种疫苗名称、规格、剂量、部位、途径;请受种者或监护人验证疫苗名称、效期。
6.安全注射制度
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及有效的皮肤消毒剂;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应用瓶口贴封闭并冷藏,活疫苗超过0.5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去,保证接种过程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安全有效。
7.疫苗接种告知书
凡符合接种条件的接种对象应与监护人签定疫苗接种告知书。
8.接种信息管理
接种结束后,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录入儿童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并作好数据备份。
四、家长和儿童在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家长的责任
家长应携带预防接种证,确保接种信息的准确性。接种前如实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如发热、过敏史、严重疾病等。
2.孩子的着装
给孩子穿宽松、易穿脱的衣服,便于接种操作。
3. 知情同意
认真听取医生的口头知情告知或阅读《知情同意书》,了解疫苗种类、接种剂量、接种部位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信息。
4.接种过程中的配合
接种过程中保持孩子安静,避免哭闹影响接种效果。
5.接种后的观察
接种后需在接种点观察30分钟,确认无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接种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
6.接种后的护理
接种后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和睡眠情况。接种后的头几天,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发热等。这些反应通常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严重不适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咨询医生。
五、特殊人群的疫苗接种
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和卫生检验检疫人员)、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养老机构人员、孕妇、重点场所人群(幼托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人群,由于接触携带疾病的人群或其标本的可能性更大,自身免疫力较低、或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容易感染并造成传染病的传播与暴发。这些人群需要疫苗的保护,在避免自身遭受传染病侵害的同时,也尽可能避免再将疾病传给其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