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尤其是老年女性,这种骨折一般是由于生活中的一些轻微的外力导致,严重的影响了病人的正常生活。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些轻微的外力就会导致如此严重的疾病,加下来就让本篇文章为大家进行科普。
1.骨质疏松对骨结构和骨强度的影响
1.1骨量减少
骨量的减少是骨质疏松的核心特征,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之后的女性,身体中的激素水平会的发生明显的变化,此时骨代谢就会产生失衡的情况。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人来说,骨形成的速度远不及骨吸收的速度,这就会导致骨骼中的胶原蛋白、磷、钙等矿物质逐渐流失,让骨小梁的数目减少,骨质间的缝隙增大。
1.2骨微结构破坏
骨质疏松会对骨微结构产生破坏。骨小梁指的是骨骼内部呈网状结构的微小骨梁,相互连接构成复杂、有序的结构,保证骨骼具有良好的弹性、强度。当骨质疏松发生之后,骨小梁会减少、变细,破坏彼此之间的连接性,使得这种稳定的网状结构变得紊乱而又稀疏。当微观结构发生改变之后,就会导致骨骼在承受外力时,不能够更好的将应力分散,局部应力加剧集中,降低了骨骼的稳定性以及骨骼的强度。
1.3骨强度降低
骨强度是衡量骨骼能否更好的抵抗外力破坏的重要指标,受骨密度、骨质量、骨的形状、骨的大小等所决定,在骨量减少以及骨微结构共同破坏作用下,就会显著降低骨强度,骨小梁结构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大幅度的缩减了抗外力的能力。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导致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看似微不足道的外力,都可能超过骨骼所能承受的极限引发骨折。
2.轻微外力的作用机制
2.1日常活动中的轻微外力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似轻微的动作,例如咳嗽、打喷嚏等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脊柱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骨折。这是由于,咳嗽、打喷嚏时病人的腹部、胸部肌肉会出现突然而又剧烈的收缩,通过胸廓、膈肌将这一力量传递到病人的脊柱上,骨质疏松病人的脊柱骨强度较低,因此在这种突然的冲击力下就,会导致其椎体受到过度的压力,从而引发骨折。此外,在生活中放病人弯腰捡起一个较轻的物品时,脊柱会由于前屈动作无法承受承受较大的压力,发生骨折。
2.2姿势改变产生的外力
若是骨质疏松的病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但是突然改变这一姿势时,也会诱发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是因为,在身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人体的脊柱肌肉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而若是病人的姿势突然发生了改变时,肌肉就会迅速调整,从而能够适应新的姿势,此时病人的脊柱就会出现额外的压力以及拉力。例如,当病人从坐姿突然站起,或者从卧姿突然翻身时,就会导致肌肉的出现突然的收缩或者舒张,对脊柱产生瞬间的作用力,骨质疏松的前提下,这些微小的外力变化就可能导致脊柱骨折。
2.3累积性微小损伤
除了单次的轻微外力作用外,长年累月的微小损伤也是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形成的原因。人体的脊柱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地受到各种不易察觉的、微小的外力作用,例如走路时产生的震动、身体轻微的摇晃等。当这种微小的外力单独作用时,往往不会引起骨质疏松病人立刻骨折,但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微小损伤会不断的在脆弱的脊柱上叠加,虽然短期内不会断裂,但经过反复多次的磨损后,最终会导致脊柱无法承受而断裂。对于骨质疏松病人的脊柱,这些累积的微小损伤,往往会针对骨结构的完整性进行不断削弱,让病人的脊柱在某一时刻,即使受到非常轻微的外力,就会发生骨折。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病人在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就会导致发生脊柱骨折在,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疾病对于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因此,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讲解能够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在生活中能够针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产生重视,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人来说,应该尽早进行预防以及干预,降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