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全称为布鲁氏菌病,又称懒汉病。这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性疾病,因其传染源广泛、传播途径多样以及临床表现复杂而备受关注。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布病的预防知识。
一、布病的定义与特点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通过患病的羊、牛、猪等动物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会直接传播。布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更为常见。其主要特点包括:
1、传染源广泛:感染布鲁氏菌的家畜,如羊、牛、猪、狗、鹿、骆驼等,都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多样:布病可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多种途径传播。
3、临床表现复杂:布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多汗、头痛、背痛、乏力、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症状,且病程较长,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
二、布病的传播途径
布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等,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防护不当,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
2、消化道感染: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未煮熟的奶、肉、内脏等,均可导致感染。
3、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人们吸入后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4、其他途径:通过母乳喂养婴儿、夫妻性生活传播,以及苍蝇携带、蜱虫叮咬等也可传播布病。
三、布病的临床表现
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个体差异较大。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发热:布病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发热,体温可达39℃至40℃,且呈波浪状起伏,即体温逐渐上升到高峰后,再逐渐下降到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
2、多汗:患者常出现多汗症状,特别是在晚上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
3、关节疼痛:布病患者可出现全身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严重时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
4、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以及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症状。
5、其他: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卵巢发炎、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四、布病的预防知识
布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关键在于预防。以下是预防布病的主要措施:
1、加强动物检疫与免疫: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同时,引进牛、羊等牲畜时,必须做好检疫工作,防止引进病畜。
2、严格管理牲畜圈舍: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时要湿式作业,防止气溶胶传播。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应消毒或焚烧后挖坑深埋,病畜要及时扑杀处理。
3、注意个人防护: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要穿好工作服,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工作后要彻底清洗双手和面部,避免感染。
4、注意饮食卫生:生鲜奶要煮沸后方可饮用,避免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和水。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必须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5、增强健康意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和旅行史。
五、布病的治疗与康复
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早期、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是治愈布病的关键。同时,对于出现高热、多汗、关节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症状。在康复阶段,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但通过加强动物检疫与免疫、严格管理牲畜圈舍、注意个人防护、注意饮食卫生以及增强健康意识等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