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通常由多种心脏疾病发展而来,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其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患者的心脏功能受损,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家庭护理与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护理的关键要素
监测体重与症状
体重是反映体内液体潴留情况的重要指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在每天同一时间(如早上起床后、早餐前)自测体重,穿着相同衣物。若体重在1-3天内增加2千克或6个月内下降5千克以上,应立即就医,这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迹象。同时,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整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2克以内,避免摄入浓茶、咖啡、汽水等刺激性饮料。食物应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如牛奶、瘦肉、淡水鱼等,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每日主食控制在150-300克,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合理安排作息
休息可减轻心脏负担。根据心衰程度,患者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轻度心衰患者可采取平卧位或高枕卧位,重度患者应采用半卧位或坐位。心功能I级者可不限制日常活动,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心功能II级者可进行一般日常活动,但需增加休息;心功能III级者应限制日常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IV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老年患者在心功能改善后,应鼓励尽早适量活动,以防血栓形成和体位性低血压。
心理支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病程长、预后差,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不利于疾病治疗,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康复指导与实践
运动康复
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应从慢到快,从短到长,逐渐增加至每次30分钟,每周3-4次。若不能达到每次30分钟,可以一天内分两次15分钟或多次5-10分钟运动。避免竞技性、爆发性运动(如负重),防止过度疲劳。运动应在相同时间进行,使生活更加规律,如在每周一、三、五午休后运动30分钟。避免饭后立刻运动和在高温潮湿环境中运动。若停止运动3周,需重新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长度。运动前后各喝一杯水(需咨询医生,因部分患者需控制液体摄入量)。将运动情况记录下来,如行走时间、距离和每次运动后的感觉。
对于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需更加谨慎。可采用床边坐立法,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依病情改善程度逐渐增加强度,直至步行、爬楼梯等肢体活动。运动初期可能出现暂时性水肿加重,这主要是运动使循环血容量增加所致,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或增加利尿剂用量,并坚持运动康复。
药物管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家属应了解患者每顿需服用的药物,按时提醒患者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以便查看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适当通风。根据呼吸困难程度采取适当体位,严重呼吸困难时,应协助患者端坐位,必要时双腿下垂,确保体位舒适安全。心衰急性加重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患者活动中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疲劳、大汗、低血压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
皮肤护理
协助患者经常更换体位,穿质地柔软、宽松的衣服;保持床铺柔软、整洁,严重水肿者可使用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和静脉血栓。
四、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感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因此,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压、心率、体重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遵循医嘱: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