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预防接种:你我携手,共筑健康的“免疫长城”

icon_pdf证书

预防接种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预防接种就像“免疫长城”,能帮抵抗疫病。中国的扩大免疫规划提升了公共卫生防护水平,我们需加强疫苗认识,提高接受度,筑起健康的“免疫长城”。

一、筑牢免疫屏障显价值: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预防接种是保护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有效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白喉和脊髓灰质炎,在预防接种广泛普及后,发病率显著降低,甚至部分疾病被完全消灭。接种疫苗不仅能保护接种者本人,还能通过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减少易感人群的感染风险,降低疾病在社区内的传播。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及新生儿,因自身健康条件限制难以获得充分免疫保护,而群体免疫的建立对这类人群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新发传染病威胁加剧,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有效的预防接种计划可显著减轻医疗系统负担,降低住院率和治疗成本,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接种的国家策略

预防接种是防控疾病传播的关键手段。我国实行全民免费一类疫苗接种策略,如乙肝、卡介苗等,旨在广泛保护民众健康。二类疫苗依据个人风险与选择定制接种计划,如流感、带状疱疹疫苗,体现个性化防护。两种疫苗接种策略虽有不同,但共同旨在构建健康“免疫长城”,确保公众健康安全,抵御疾病侵袭。

三、“免疫长城”在扩容:扩大免疫规划的初始化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面临严重的传染病威胁,小儿麻痹症、麻疹、白喉等疾病频繁发生。此时,我国开始推行大规模的预防接种工作,以控制和消除这些疾病,这也是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起始阶段。

初期,缺乏足够的资源与经验,预防接种面临极大挑战。但是,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努力,预防接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功。小儿麻痹症、麻疹、白喉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也为推进更广泛的接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继续扩大免疫覆盖范围,增加了乙肝疫苗等新的接种项目。也在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疫苗质量和接种手段。通过建立疫苗冷链物流系统,保证疫苗质量,打造全国性的预防接种网络,让每一个需要接种疫苗的人都能得到服务。

而现在,我国的扩大免疫规划已经覆盖十余种疫苗,并且已经形成了包括定期接种、及时补种、应急处置等在内的全面接种方案。这种持续升级和完善的免疫规划,不仅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卫生公共安全提供了重要经验。

四、疫苗接种,人人行动:公众对疫苗的认识与接受度

只有严格按照合理程序实施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才能使宝宝获得和维持高度免疫水平,逐渐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相应传染病的流行疫苗种类。

公众对疫苗的认识与接受度是免疫接种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在普及科学知识的也要强调疫苗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社会大众对疫苗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在城市地区,由于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公众对于疫苗和预防接种的理解和接受度相对较高。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加之误区和谣言的影响,人们对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诸多疑虑。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反疫苗”观念在一些人群中传播开来,他们误信疫苗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从而拒绝接种,这无疑对预防疾病的控制形成一定阻碍。拓宽公众的科学视野,解读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是改变这种局势的根本措施。

公众接受度的提高还需依赖于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和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医疗机构要为公众提供详尽、深入、容易理解的关于疫苗接种的信息,而政府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策略,以确保预防接种的完善进行。

尽管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和接受度在不断提高,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倡导科学的接种观念,纠正错误的认知,营造良好的接种环境,是每一个卫生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束语

预防接种被广泛认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传染病预防措施。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历经数十年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收获了宝贵经验,有效保护人们免受传染病侵扰。随着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启动,应倡导公众理性认识并接受科学建议,共同构筑预防接种的健康“免疫长城”,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保护。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