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炎是一种由于胆管阻塞导致胆汁淤积并继发感染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其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剧烈疼痛、黄疸、发热和寒战,严重时可伴随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胆管阻塞若未及时进行疏通以及控制感染,患者将面临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疏通胆道、减轻症状并预防复发。
1.体位护理
胆管炎患者应通过适当的体位调整促进胆汁引流,缓解胆管阻塞引发的症状。临床常规体位包括半卧位或右侧卧位,这两种体位可以利用重力减少胆道内的压力,帮助胆汁更加顺畅通过胆管,防止胆汁滞留引发的再次阻塞。为此,患者每日需根据医生建议定时改变体位,特别是在术后或接受引流治疗后的阶段。此外,患者还需要避免长时间平卧,以免导致胆汁滞留或引流不畅。对于行动不便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家属应协助其定期变换体位,同时检查皮肤状况,避免因体位不当引发褥疮。同时,在体位调整时应注意患者的舒适度,这需根据其身体反应缓慢调整体位,避免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引流管移位或不适感。
2.引流管管理
对于安装胆管引流管的胆管炎患者,引流管管理是疏通胆道的关键措施之一,即引流管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胆汁的排泄。具体包括每日应定时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确保患者引流液颜色、质地正常,并记录其引流液的排出量。若发现引流液变少、颜色变深或出现混浊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告知医生或护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也需避免剧烈动作,小心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或打结,以防阻塞引流通道。此外,还应定期更换患者的引流袋,查看固定引流管部位皮肤是否存在皮肤破损、红肿等症状,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清洁,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必要时更换敷料,避免感染风险。
3.药物辅助排胆
在胆管炎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药物处方,通过服用药物辅助疏通胆道。其中,抗胆绞痛药物是临床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胆管平滑肌的痉挛,减少胆道内压力,帮助胆汁顺利排出,缓解胆管阻塞引发的剧烈疼痛。此外,抗生素也是胆管阻塞患者常用的辅助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控制胆道感染。为此,患者应按照医嘱每日按时服用抗胆绞痛等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对于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皮疹等任何不良反应,患者也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药物管理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与药物产生交互作用的食物或药物,确保药物疗效的最大化。
4.饮食管理
对于胆管炎患者而言,还应严格遵循合理的饮食管理,以辅助疏通胆道,减少胆汁的分泌负担。具体应以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为主,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例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黄油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胆囊分泌大量胆汁,增加胆道系统负担。同时,应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包括新鲜蔬菜、豆制品、全谷物和水果,重点是富含纤维的食物,能够帮助患者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进而减少腹内压力对胆道的负面影响。患者还应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每餐应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引发胆汁大量分泌,加重胆管的负担。除了膳食控制,患者的水分摄入也至关重要,每日应保证至少1.5-2升的饮水量,促进胆汁稀释,帮助胆汁通过胆管顺利排出。
结束语
在胆管炎的护理过程中,促进胆管疏通是确保患者顺利康复的核心措施之一。胆管阻塞不仅会导致胆汁淤积、感染加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通过体位调整、引流管管理、药物辅助和饮食调控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管压力,防止胆道再次阻塞。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的紧密协作,才能确保胆道的顺畅疏通,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