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为全身输送血液的重要器官,被形象地称作人体的“发动机”。如果说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那么向心脏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就是“输油管”。当冠状动脉发生闭塞,临床中将这种症状称作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心梗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严重时会引发死亡。心梗患者发病后应当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对于降低死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心梗
心梗发作通常以已有冠状动脉疾病为基础,当冠状动脉血流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中断,会引发持续性心肌缺血,造成部分心肌坏死。之所以冠状动脉会发生血量减少、中断的现象,是因为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堵塞血管管腔。
2心梗的症状
心梗患者发病初期会出现胸痛,集中在心前区或胸骨后,其疼痛程度超出人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持续时间超过30min甚至数天。胸痛会引发患者产生烦躁、大汗、恐惧、濒死感等现象,而这些现象并非服用硝酸甘油、休息能够缓解的。
大部分心绞痛患者在心梗发作前1d-2周时间内存在明显的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症状加重,且服用硝酸甘油效果明显变差。对于无心绞痛的人群在发生心梗前,会突然间出现持续性心绞痛。心梗前驱症状除心绞痛外,还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牙痛等非典型症状。
3心梗自救措施
当运动过程中,胸骨后或心前区突然间发生剧烈疼痛,此时应当立即停止运动,且取坐位或平卧位休息。休息片刻后取坐位,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在此期间自测血压、心率,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救。
4心梗治疗措施
治疗心梗应当迅速,在患者发病12h内将闭塞的冠状动脉疏通、恢复血流,有助于缩小心梗面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4.1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中为心梗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最佳治疗时机集中在患者发病后6h内,介入治疗后可将闭塞的冠状动脉疏通,为心肌再灌注、缩小梗塞面积、缓解心肌缺血创造条件。
(2)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对患者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帮助患者疏通闭塞冠状动脉,将绕过狭窄的冠状动脉与远端冠状动脉对接,从而达到替代病变血管功能的效果,为血流再灌注创造条件。
4.2常规治疗
患者被诊断为心梗后,恢复期至少为30d,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恢复期间应保持绝对无创状态下的1-3d。为恢复期内的患者组织吸氧、镇静止痛治疗,同时对患者开展持续性心电监护。
4.3药物治疗
(1)溶栓药物。临床中在心梗患者发病12h内指导其服用具有溶解血栓功能的药物,常见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血栓在药物的作用下被溶解,为疏通冠状动脉、心肌血液灌注提供支持。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心梗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有效预防形成血栓、心肌缺血,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氯吡格雷、噻氯匹定、阿司匹林肠溶片等。
(3)硝酸酯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能够帮助心梗患者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常见硝酸酯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4)抑制剂与拮抗剂。指导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达到降血压、逆转心室重塑、强化心内膜下心肌灌注、心功能的效果。
(5)阻断剂。心梗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阻断剂,可达到降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控制心室率、降低心梗后左室重构风险、降低远期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的效果。
5心梗患者生活指导
5.1科学饮食
心梗患者心肌供血量、心功能、心排量下降,且治疗期间需保持绝对卧床,在一定程度上对消化功能造成负面影响。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的2-3d内,以低油、富含纤维的清淡饮食为主,且用餐不宜过饱,避免因膈肌向上位移对心肺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5.2稳定情绪
心梗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接触负面事物引起负面情绪。
5.3适量运动
心梗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适量运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在此期间发生胸痛、胸闷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