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的饮食种类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开出医嘱或更改医嘱后,护士执行,同时告知清醒患者饮食配合,通知家属做好饮食准备及相关注意事项。那么重症患者如何开展营养饮食治疗呢?
重症患者的进食方式
在所有理想的进食方式中,经口进食被视为最佳选择。当患者的意识清醒并能够吞咽时,医生通常会鼓励他们尽早进食。这是因为经口进食不仅能提供充足的营养,还能激活消化道,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在重症监护中,如患者能够自主进食,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通常包括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不过,重症患者由于病情的严重性,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吞咽困难等问题,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重建对进食的信心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暂时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医生常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将特制的营养液直接送入胃肠道。这种方式简单且相对安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饥饿感,确保其营养供给。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如患者长期昏迷或需要机械通气,医生可能在患者的空肠开一个小口,放入一根造瘘管。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将营养液注入肠道,避免了食管或胃的损伤,减少了因插管可能带来的不适感。
对于那些完全不能通过肠道进食的患者,静脉营养则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因为创伤、手术后恢复或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而无法进行食道进食。这时候,静脉营养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选择。
重症患者的鼻饲饮食
对于那些因疾病或手术等原因无法通过口腔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鼻饲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然而,在进行鼻饲时,家属应注意一系列饮食管理的细节,以确保患者的营养吸收和安全性。
1鼻饲管的选择
在进行鼻饲时,选择合适的鼻饲管至关重要。一般使用的普通鼻饲胃管只能在体内保留一周,而选择聚氨酯材料的胃管,则可以长达42天。然而,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管道,定期更换是必要的。更换时,应确保从另一侧鼻孔插入新的胃管,以避免对同一侧鼻腔造成过多的刺激和损伤。保持鼻饲管的清洁与通畅非常重要,需要定期冲洗和检查管道,以防止堵塞或感染的发生。
2控制鼻饲时的温度
鼻饲液体的温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舒适度及黏膜的健康。教科书上通常建议鼻饲液体的温度在38至40度左右。但在实际护理中,考虑到重症患者尤其是昏迷患者的情况,可以适度降低温度。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脆弱的鼻腔黏膜受到损伤,而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在每次鼻饲前务必检查营养液的温度,确保不超过安全温度范围。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对温度的反应进行适当调整,尽量在保证营养吸收的前提下,保留患者的舒适感。
3鼻饲的内容
在重症患者的鼻饲饮食中,选择合适的营养液至关重要。对于刚开始进行鼻饲的患者,尤其是首次饮食时,建议从米汤和无渣果汁类开始。这些食物易于消化,能够避免因空腹直接摄入牛奶导致的腹泻或者乳糖不耐受的风险。米汤和果汁的使用,有助于减少肠道不适和保证顺利的营养吸收。在确保患者对无渣饮食适应后,可以逐步引入肠内营养液、混合奶和匀浆饮食。这类营养液通常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满足重症患者的多元化需求,但在引入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分量和适应情况,避免肠道负担过重。肠内营养液的选择:(1)完整蛋白型,如能全力,优点是价格较低通用肠内营养剂,可以同时适用于糖尿病患者。(2)预消化型,包括肽类氨基酸类:如百普力,这是针对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一种过渡性的肠内营养剂,如果胃肠功能恢复的话还是要换回完整蛋白型的。(3)疾病特异型,如果特别针对血糖要求高的糖尿病患者应当使用针对制剂康全力,而瑞代类成分中的膳食纤维和缓释淀粉+果糖使他更适合糖尿病患者以及应激高血糖患者。
4鼻饲的量
在进行鼻饲时,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鼻饲量能够有效地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同时减少可能的并发症。鼻饲的注入量应定量控制。一般来说,单次鼻饲的量不应超过200毫升。过大的单次注入量容易导致胃内压力增加,从而引发胃内容物的返流,甚至导致误吸现象的发生。为了确保患者的胃肠道能够正常消化吸收,鼻饲的频率一般推荐为每3~4小时一次。这种定时的方式有助于胃的蠕动和排空,减少消化不良的风险。在重症患者的鼻饲过程中,避免返流和胃肠道的负担过重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出现返流现象,可能会导致误吸,增加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5体位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而言,他们的吞咽和呛咳能力往往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鼻饲时,恰当的体位选择至关重要。在进行鼻饲时,应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5度。头部抬高可以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风险,降低误吸的可能性。对于重症患者,吸入性肺炎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通过合理的体位安排可有效降低发病率。适当的头部抬高也利于患者的吞咽动作,使得鼻饲的液体较易于顺畅进入消化道。在鼻饲完成后,建议患者在30分钟内保持当前体位,不宜翻身。这一时间段内,胃内容物仍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翻身可能增加返流的风险。
最后注意鼻饲不宜过快,食物不宜过冷,过稠,过咸,过腻,用物定时清洁,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