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学生常见的传染病?校医有哪些预防措施?

时间 :2024-08-16 作者 :张英 来源:胶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控制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蔓延,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家长、学生和学校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需要了解和知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了解其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障学生的健康、维护校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

1.诺如病毒

症状:诺如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患者主要症状为呕吐,还可能出现腹泻、恶心、腹痛等症状。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预防措施:不喝生水,生熟食物要分开。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正确烹饪食物,尤其是食用贝类海鲜等食物时应保证彻底煮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进食前、如厕后、加工食物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使用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不能代替洗手。避免与患者亲密接触,班级内如有同学呕吐,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离开现场。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酒精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效果不佳)。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预防措施: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手指的习惯。对孩子可能会接触的物品和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尤其是床、毛巾、玩具等孩子的日常衣物以及床单被套也要勤洗、勤换、勤晒。接种EV71疫苗,可降低患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避免孩子与患者接触,少带孩子出入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室内要多通风。

3.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预防措施:及时添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注意多补充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提高抗病能力。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自身抵抗力。在流感高发季节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

4.水痘

症状: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及黏膜出疹,水痘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间接传播。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5.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预防措施: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二、校医在校园传染病防控中的预防措施

1.加强卫生宣传与教育

校医应通过授课、板报、宣传页等形式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以及勤洗手、使用公筷、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定期进行校园环境消毒

校医应定期进行校园环境消毒,尤其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公共区域,确保不留卫生死角。同时,食堂作为学生就餐的密集场所,其卫生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全体师生的健康安全,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定期对食堂进行全面检查和消毒处理。有效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减少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3.监测学生健康状况

校医应落实督促好班主任老师、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对学生和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晨午检工作,对体温超过37.2°C的学生和工作人员要密切观察,进行问诊和体温的监测,排除传染病。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应立即隔离患者,并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同时还要落实好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掌握学生缺勤原因,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及时发现并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在校园内扩散。

4.与当地卫生部门合作

校医应与当地卫生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制定和执行传染病防控预案,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建立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校园传染病防控的水平和效果。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加强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风险。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