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颅内动脉瘤的相关知识与护理要点

时间 :2024-10-30 作者 :高颖 来源:潍坊市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病,因其潜在的破裂风险而被形象地称为“脑中的不定时炸弹”。了解颅内动脉瘤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护理,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动脉瘤的基本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护理要点。

一、颅内动脉瘤的基本概念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形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它并非真正的肿瘤,不会扩散,也不需要放疗、化疗。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而形成,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好发于40至60岁的中老年女性,但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发病。

二、发病原因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先天性因素:脑动脉管壁存在先天性缺陷,如内弹力板及中层发育不良。

2.后天性因素: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感染、创伤等。动脉硬化使动脉壁弹力纤维断裂,削弱了动脉壁;高血压增加了动脉瘤逐渐扩大的风险;感染可通过血液播散至脑动脉,引起感染性动脉瘤;颅脑创伤可直接伤及动脉管壁,形成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前,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瘤体过大或破裂时,会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动脉瘤本身还可能压迫邻近的神经和血管,引起特定的临床表现,如:

1.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常引起患侧动脉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瞳孔扩大,眼球外斜,甚至视力下降。

2.前交通动脉瘤:常引起丘脑下部功能紊乱,出血时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有时引起癫痫、轻偏瘫。

4.椎基底动脉瘤:可出现肢体不对称的瘫痪,锥体束征,甚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MRI)和脑血管造影(DSA)。MRI是无创检查,可以清晰、准确、多角度地判断颅内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情况。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在导管内注射造影剂,医生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血管内的所有情况。

五、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

1.开颅夹闭:将颅内动脉瘤的根部进行结扎,使瘤体失去血供,消除破裂的风险。这种方法创伤性较大,恢复时间较长,适用于瘤体较大或位置较浅的患者。

2.血管内栓塞:在颅内动脉瘤瘤体内放置弹簧圈,减少血流对瘤体血管壁的冲击,降低破裂风险。这种方法是微创治疗,术后恢复时间短,适用于老年患者和全身性并发症患者。

六、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情绪激动,因为情绪激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动脉瘤破裂。

药物准备:停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等,避免手术时出血。

饮食与休息:术前一天避免吃太多食物,避免饮用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术前一晚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

2.术后护理

体位与活动:麻醉未清醒前,患者需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术侧下肢制动8~12小时。搬动患者或为其翻身时,应扶持头部,使头颈部成一直线,防止头颈过度扭曲或震动。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变化,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或再出血迹象。

饮食与营养:术后当日禁食,次日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昏迷患者通过鼻饲提供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伤口护理:保持切口敷料整洁干燥,发现敷料潮湿及时通知医师更换。若引流液为鲜红、粘稠,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通知主管医生。

3.并发症预防

肺部感染预防: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增加肺活量,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褥疮预防:定时翻身,避免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口腔感染预防:保持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漱口,去除食物残渣。

4.出院指导

生活方式调整: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规律服药,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定期复查:术后3月和6月至少回院随访一次,并行DSA评估。如果是破裂性动脉瘤,一个月后应复查颅脑CT,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是否发生脑积水。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