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输血并发症与预防应对策略

时间 :2024-10-18 作者 :杨培润 来源:重庆市中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输血是临床手术治疗的常见辅助手段,更是贫血、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输血操作本身风险性较低,但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健康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输血并发症概览

1.过敏反应:血液成分复杂,受血者可能会对输注的血液产生过敏,出现发热、斑丘疹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2.急性溶血反应:输注的血液与受血者血型不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或清除加速,严重的会直接威胁受血者生命安全。

3.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血液质量安全不达标,可能会因为污染引发受血者感染情况。

4.输血传播感染:血液采集、处理、保存等环节未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或采集血液处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现有技术无法有效检测,从而导致血液污染,出现相内体感染症状

5.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 :主要是指输血速度过快和输血量过大超过受血者循环和心脏负荷的能力,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

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输血中或输血结束后4h内,患者基础体温升高1℃以上或伴有寒战,无原发病、过敏、溶血与细菌污染等所致发热证据。

7.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是临床严重且少见的输血并发症,会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肺部损伤。

8.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受血者反复输注没有经过辐照的血液后,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在受血者机体内存活、增殖,并攻击宿主组织细胞。可出现发热、皮疹、肝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且造血细胞减少及淋巴细胞增多等。

9.延迟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反应有一定的潜伏期,表现症状不一定能立即出现,临床症状不典型需要医生进行监测才能做好判断与处置。

10.铁过载:长期反复输血治疗有可能影响受血者身体铁元素的含量存积于机体实质细胞中,导致心、肝和内分泌腺等器官组织损害和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

二、预防措施

1.严格筛查:供血者须通过健康检查及血液筛查,提高血液质量安全。

2.交叉配血:输血前务必做好交叉配血试验,减少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做好预防工作。

3.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原则须保持在血液采集、处理、保存输注全程,确保输血血液质量合格。

4.适量输血:结合受血者身体、病症实际情况,保障输血速度、输血量的合适性。

5.监测反应:输血过程中要做好全面监测,特别是受血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做好应急准备。

6.辐照血液:通过辐照可降低TA-GVHD风险,保障部分高风险受血者的健康。

7.个体化输血计划: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再结合医师诊断,合理、科学开展输血治疗,避免浪费和损耗,提高血液使用效率。

8.教育与培训:定期开展输血相关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其综合素养,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9.血液成分分离:基于专业设备操作,通过血液成分分离,避免全血输注

10.定期监测:主要指长期输血患者进行,通过相关指标监测,尽早发现潜在风险。

11.患者评估:输血前,受血者应做好身体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以降低输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

12.患者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输血必要性、重要性、风险性等,改善家属和患者对于输血治疗的偏见与无知。

三、应对策略

1.立即停止输血:监测、观察到受血者的不良反应后应即时停止输血操作。

2.紧急处理:输血室常备应急处置设备、药物,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积极开展并发症抢救工作。

3.支持治疗:吸氧、补液、维持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等治疗。

4.观察与随访:密切观察、监测受血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定期随访。

5.记录与分析:记录输血过程,针对异常情况做好分析预防,用作后鉴。

6.心理支持:评估受血者心理状况,根据输血过程及后续反应做好心理干预,保障患者心理健康。

7.快速反应团队:组建快速反应小组,针对性解决输血过程中及后续的异常事件处置。

8.多学科协作:快速反应小组尽量包括多学科、多科室专业医疗人员,提高处置效率。

9.长期随访:针对有并发症病史的受血者,应做到长时间关注和随访,预防长期的潜在风险。

输血是一项存在风险的临床治疗手段,关注并做好预防工作,对于保障受血者生命健康,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介绍并组建专业团队,第一时间做好不良反应处置和后续并发症预防,将大大提高输血治疗的服务效果,为诸多患者及家庭带来更大的福音。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