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一种先进的静脉通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静脉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减少血管损伤、减轻病人痛苦、提高输液安全性,还能为病人提供中长期的静脉治疗支持。PICC成为保护病人血管、确保输液安全的重要工具。
一、PICC的定义
PICC是一种先进的静脉通路技术,它使用一根细细、柔软可弯曲的导管,从肘部或上臂的静脉(通常是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终到达心脏附近的大血管(如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这根导管为病人提供了一个中长期的静脉通路,能够满足各种静脉治疗需求。
二、PICC的优点
1、减少血管刺激: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通过PICC导管输入,可以避免对浅表静脉的直接刺激,减少静脉炎、渗出及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损伤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而PICC的使用则有效降低了这种风险。
2、减轻病人痛苦:PICC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减少了病人因反复静穿刺而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3、提高输液安全性:PICC导管位于大血管内,血流量大,能够迅速稀释和分散药物,降低药物对血管壁的压力和刺激,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方便病人活动:PICC导管固定良好,不易脱落,且不影响病人的日常活动和睡眠,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5、降低医疗成本:由于,PICC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PICC的适用范围
PICC适用于多种静脉治疗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如化疗病人、肠外营养支持病人等。
静脉条件差,难以进行常规静脉穿刺的病人。
需要频繁采集血样的病人。
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
四、PICC的操作过程
PICC的操作过程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医护人员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评估与准备: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疾病、血管状况、凝血功能、过敏史等进行全面评估,准备所需的物品和药物。
2、穿刺点选择: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通常为肘部或上臂的静脉)。
3、消毒: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彻底消毒,铺无菌巾,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4、穿刺与置管: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静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沿血管走行缓慢推进至预定位置。
5、确认导管位置:通过X线透视或拍片确认导管位置。
6、固定与记录:将导管妥善固定于皮肤上,记录导管位置、置入时间、长度等信息。
7、宣教与指导: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PICC导管的注意事项、日常护理方法等。
五、PICC的护理要点
为了确保PICC导管的安全使用,医护人员和病人需要共同关注以下护理要点:
1、治疗间隙期每7天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导管进行一次日常维护(置管后24小时内换药一次)。
2、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如贴膜有松动、卷边或贴膜下有汗液,请及时联系护士更换。
3、携带导管期间可以从事一般性的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但需避免使用置管侧手臂提过重物品或作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或拄拐棍、用力拉拽公交车扶手、楼梯扶手等动作。
4、注意衣服的袖口不要过紧,尤其在冬天,在脱衣服时防止把导管带出。
5、带管期间,一定按要求锻炼置管侧手臂,如有手臂肿胀应告知护士给予处理。
6、携带PICC可以洗澡,但须注意不要将敷料弄湿,洗澡前可以使用保鲜膜将导管包裹严密,上下用胶布贴紧,洗澡后检查敷料有无浸湿,及时联系护士给予更换敷料。
7、普通的PICC导管不能用于CT或磁共振等检查的高压注射,只有耐高压型PICC导管方可用于CT或磁共振等检查的高压注射。
8、经常观察导管留置体外的长度,接头是否完整,穿刺点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有异常及时联系护士。
六、PICC的并发症的预防
1、我们要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医护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同时,在置管过程中,要仔细选择适合的血管和导管型号,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注重置管后的护理。医护人员应定期对导管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导管的固定牢固和位置正确。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静脉炎、静脉血栓等,我们要有明确的识别和处理方案,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提高患者自身的护理意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保持置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等行为,以减少导管移位或脱落的风险。同时,患者还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PICC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我们期待PICC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静脉治疗服务。同时,医护人员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