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肿瘤切除术是治疗肺癌患者主要手段之一,能显著延长生存期。然而,除有效手术治疗外,术后护理科学性与系统性也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速度,忽视术后护理环节可能会导致严重术后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呼吸功能监测与精准锻炼
肺部肿瘤切除术后,由于手术对肺组织创伤,患者呼吸功能通常会受到显著影响,术后应当密切监测患者呼吸情况:①护理人员需持续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以评估肺氧合功能是否正常。必要时可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以准确评估二氧化碳排出及氧气摄入情况;②术后24h内,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3-5s/次,3次/d,以帮助增加肺泡通气;可借助呼吸风笛或肺量计等便携式呼吸锻炼器,10-15min/次,2次/d,逐步提高呼吸耐力,防止肺部萎陷;③教导患者在手术切口处使用小枕头或毛巾进行局部按压支撑,避免切口疼痛过度影响咳嗽,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有力咳嗽以排痰,避免肺部积液或感染。
2、精细化预防肺部感染
术后肺部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肺部感染需从细节入手:①鼓励患者进行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器,通过生理盐水或布地奈德进行湿化治疗,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②患者应尽量保持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有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减少肺不张风险。每2h更换体位,防止肺部分泌物聚集;术后尽早指导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下床活动,初期可采用坐床边、短时间行走等方式,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促进肺部扩张及循环系统恢复;③每日为患者进行数次拍背护理,尤其在患者排痰不畅时,以震动方式帮助痰液松动并排出,防止痰液潴留导致肺部感染;④根据患者术后病情,合理选择广谱抗生素,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调整,避免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问题。
3、多层次疼痛护理
①通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或数字评分每日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并根据评分调整镇痛策略;②术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局部麻醉泵,通过多模式镇痛方案减轻患者疼痛;③疼痛较重患者可采用患者自控镇痛设备,在患者掌控下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药物滥用;④术后疼痛明显患者可在手术切口处进行局部冷敷20min/4h,缓解术后炎症引起局部肿胀与疼痛;⑤疼痛可能会加重患者焦虑情绪,影响其呼吸与活动,而切口侧卧位有助于减轻疼痛,减少牵拉感。
4、全面监测肠道功能与恢复
肺部肿瘤切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常常受到影响,术后并发肠麻痹与便秘较为常见。①患者需尽早开始少量饮水,逐步增加进食量,避免摄入油腻、难消化食物。推荐术后采用高蛋白、易消化半流质饮食;②对于肠蠕动迟缓患者,可通过甲氧氯普胺促进胃肠蠕动。术后可鼓励患者进行早期轻微运动,如床边站立或行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③术后应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尤其是钾、钠等重要离子浓度,确保电解质平衡,防止术后肠麻痹加重。
5、精细化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往往容易受到手术创伤、疼痛及对肿瘤复发恐惧等多种因素影响。①护理人员需采用专业心理评估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或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并根据评分进行适当心理疏导;②定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给予积极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对于情绪波动较大患者,建议安排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干预;③通过健康讲座或个别咨询形式,向患者讲解术后康复中注意事项及恢复正常周期,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结束语
肺部肿瘤切除术后护理是患者术后恢复关键,科学、细致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加速康复过程。呼吸功能监测与锻炼、感染预防、多层次疼痛护理、肠道功能恢复及心理护理,均需要从细节入手,以确保患者术后顺利康复,最终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