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其实蕴含着许多关于身体健康的信息。通过对粪便进行检验,可以像侦探一样,发现身体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粪便检验的神秘面纱。
一、标本采集:正确的第一步
标本容器要清洁、干燥、有盖,不能吸水和渗漏。做细菌学检查,把粪便采集到灭菌的容器里。采集的量一般像指头大小。采集标本时,要尽量选有黏液、脓血等异常的地方。
二、理学检查:外观透露的信息
(一)量
粪便量和我们的食物、消化器官的功能有关。含纤维素多的食物,粪便量就会多些,反之就少。
(二)外观
1.性状
正常成人的粪便是成形的、黄褐色软便,婴儿的粪便多是黄色糊状便。
黏液便:常见于肠炎、痢疾等。
鲜血便:常见于肛裂、痔疮、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脓便及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
柏油样便:考虑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毫升;或吃铋剂、活性炭。
稀糊状或稀汁样便:见于各种腹泻。
白陶土样便:主要见于梗阻性黄疸等,钡餐造影后多有节段性。
米泔样便:像乳白色淘米水,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球形硬便:常见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和老年人。
2.颜色
正常人粪便因含粪胆素是黄色或褐色,婴儿粪便含胆绿素是黄绿色。发现其他不同颜色需要查明原因。
(三)寄生虫
肉眼能看到粪便里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大虫体。过筛冲洗可发现钩虫、鞭虫等小虫体。
三、化学检验:隐血和其他指标的秘密
(一)隐血试验
正常隐血是阴性。消化道疾病像溃疡、黏膜损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消化道肿瘤等,粪便隐血试验常阳性。隐血试验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筛选指标,为早期发现肠道肿瘤提供依据。
(二)脂肪
正常情况下,脂肪约占粪便干重的10%~20%,成人24小时粪便中脂肪总量约2~5克,超过6克就是脂肪泻,常见于梗阻性黄疸、胰腺病变、小肠病变等。
(三)胆色素
1.粪便胆红素:正常人阴性,婴幼儿因肠道菌群没建立常阳性,大量用抗生素、严重腹泻、肠蠕动加速等也可阳性。
2.粪胆原:正常人阳性,梗阻性黄疸时减少,溶血性疾病时强阳性。
3.粪胆素:正常人阳性,胆道梗阻时粪便中无粪胆素呈白陶土色。
四、显微镜检查:微观世界的发现
(一)细胞
1.白细胞:偶见,肠道炎症时增多。
2.红细胞:正常没有,下消化道炎症等疾病可见红细胞。
3.大吞噬细胞:细菌性痢疾时常见,可作为诊断依据。
4.上皮细胞:正常情况粪便中难发现,伪膜性肠炎明显。
(二)食物残渣
1.脂肪:少见;腹泻、梗阻性黄疸、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时可增多。
2.淀粉颗粒:少见,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和腹泻患者粪便中大量出现。
3.肌肉纤维:大量吃肉后可见少量,腹泻时增多。
4.结缔组织:少见,胃蛋白酶缺乏时较多出现。
5.植物纤维及植物细胞:形态多样,植物细胞内有时含淀粉颗粒或叶绿素小体。
(四)结晶
正常人粪便可见草酸钙等结晶。夏科-雷登结晶,多见于阿米巴痢疾和过敏性肠炎;血红素结晶见于胃肠道出血后;脂肪酸结晶多见于梗阻性黄疸患者。
五、微生物检查
1.细菌:成人粪便主要菌群是大肠埃希菌等,婴幼儿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2.肠道原虫:溶组织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人芽孢子虫等。
3.酵母菌:常可见,呈卵圆形,排列呈出芽或短链状。
4.真菌:少见,见于大量用抗生素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真菌性二重感染。
结语:
粪便检验虽然看起来不太“高大上”,但它却是我们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对粪便的各项检查,我们可以早期发现一些疾病的端倪。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粪便检验哦!它可是我们健康的“小卫士”呢!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能对粪便检验有更深入的了解,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