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即抽动综合征、小儿习惯性痉挛综合征等,常见于4-7岁儿童,属于行为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病因有以下几个:(1)免疫因素;(2)神经生化因素;(3)遗传;(4)微量元素失衡;(5)心理;(6)环境;(7)妊娠期异常因素。按照疾病表现可分为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两类,前者主要症状有发出怪叫、清嗓子、吸鼻等,后者主要症状为耸肩、点头、眨眼、扭动身体等。若不及时治疗,任由孩子病情发展,那么儿童可能出现自伤、强迫障碍等情况,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家长应了解儿童抽动症,并加大护理的力度。
一、用药护理
(1)西药护理。目标能用来治疗儿童抽动症的药物较多,功能不尽相同,例如阿普唑仑的作用是抗焦虑,丁胺苯丙酮有抗抑郁的作用,氟哌啶醇能缓解中枢神经递质失调的症状,使患儿不那么紧张。在用药期间需留意孩子的状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以氟哌啶醇为例,患儿可能在用药后出现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肌肉痉挛等反应。因为患儿的病症、治疗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家长应在孩子接受正规诊疗的基础上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换药、停药或增减药量。
(2)中医护理。中医可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出发引导家长落实药物护理目标,以痰火扰心实证为例,可基于凉肝熄风合理用药,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其中黄连有清心火的作用,陈皮可化痰,枳实、胆南星、远志有顺气、祛痰的功效;因外感风邪而患病的儿童可服用桑菊饮,还可在添加僵蚕、钩藤、赤芍药等中药的基础上发挥内外除风的作用,实现抽动自平的用药护理目标。
二、环境护理
(1)家庭环境安全,这一点对运动性抽动儿童护理较为重要,以免因孩子动作幅度较大磕碰到桌角、易碎物品而受伤。居住环境除了要安全以外,还要温馨、舒适,有安抚儿童情绪的作用。家庭关系影响着家庭环境,并容易被家长所忽视,为了避免儿童因家庭关系不和谐而变得紧张、焦虑、易怒,家长应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给予孩子关爱,共同帮助孩子,而非彼此指责以及推卸责任。
(2)教育环境稳定,4-7岁儿童是抽动症高发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参与幼儿园或小学的学习生活,这就需要教育环境稳定,教师、家长应携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鼓励儿童参与体育运动,融入班集体,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继而有效缓解病症,逐渐成为自律、专注、情绪稳定的孩子。
三、饮食护理
(1)容易消化吸收。患有儿童抽动症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吃饭不专心的情况,为了压缩吃饭时间,保证孩子在成长期间能从食物中吸收充足的养分,家长应为孩子准备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例如胡萝卜山药粥,稀饭、胡萝卜、山药各30克,盐、糖等调味料适量,该料理含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可满足孩子成长需求。
(2)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重口味、辛辣刺激、油炸、膨化等食品,以免因饮食问题而加重孩子的病症。以高糖饮食为例,医学研究指出,“嗜糖性精神烦躁症”与糖分摄入过多有关,孩子会出现爱摔东西、情绪不稳定等表现,这显然不利于治疗儿童抽动症。
四、运动护理
在治疗儿童抽动症时可加强运动护理,运动的益处有以下几个:(1)缓解抽动症状,增强儿童机体协调性;(2)提升身体素质,改善神经系统;(3)在运动时融入集体、回归自然,感受到快乐,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适宜患有抽动症的儿童参与的体育运动有以下几个:(1)跳绳;(2)游泳;(3)跑步。在运动前家长应引领孩子做好准备运动,运动期间要关注孩子,以免其出现扭伤、挫伤等情况,还要保证运动适度。通常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50分钟,使抽动症儿童能通过运动身心健康成长。
五、心理护理
(1)家长应引领孩子接受心理健康评估,了解其心理问题,接受心理咨询,在心理医生帮助下提高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2)家长、教师应肩负心理护理责任,争做患儿的良师益友,积极与患儿沟通,帮助患儿解决问题,助其摆脱焦虑、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
(3)使用多种方法提升心理护理水平,例如在患儿因某人或某物而出现行为、语言异常的现象后,家长可用注意力转移法,将孩子带离之前的空间,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给孩子讲故事,使孩子能调控情绪,亦可控制不自主刻板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