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临床案例展开分析,患者表现出腰背痛症状,而且脊柱发生变形,包括身高缩短、骨折以及驼背等,在运用X线检查后,可以对骨折类型、部位、程度以及移位方向进行明确,诊断为低骨量。由此可以判定此患者为骨质疏松症,属一类全身心骨病,具体表现出易骨折、骨脆性增加、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以及骨量减低等特征。对于该患者,在确诊后及时展开治疗,目前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一、骨质疏松症是什么样的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类和增龄有关的骨骼疾病,在年龄逐渐增长后,其发病率也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明显提升。通过有效补充维生素D,可以促进胃肠对钙的吸收,使机体平衡力与肌肉力得到增强,使其跌倒风险得到降低,避免出现骨折问题。在骨质疏松症治疗过程中,可以对维生素D进行使用,并和其它药物进行联合应用,在临床上需要对个体差异性加大注意,充分保证用药安全性,对患者血钙与尿钙定期进行监测,对用药剂量合理调整。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适合对活性维生素D进行选用,具体包括12单腔维生素D、125双腔维生素D,前者需要确保肝功能正常方可使用,后者则不需要受到肝肾功能带来的影响。
二、骨质疏松症是怎么引起的?
对于骨质疏松症而言,其存在多方面的发病因素,而且发病机理也十分复杂。例如,对于绝经后所出现的骨质疏松症,其与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减弱了对破骨细胞具有的抑制作用,这也导致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骨吸收功能也明显增强。而对于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其主要是在年龄增长后,导致骨重建失衡,骨吸收与形成的比值有所增大。与此同时,在增龄后,由于缺乏雌激素,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处于低度活化状态,容易出现相关的炎性反应。具体来说,由于钙与维生素D的摄入明显不足,进而导致维生素D的转化明显不足,肾功能也有所减退,导致维生素D羟化不足,降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与此同时,在肌肉衰退后,骨骼应力刺激明显减少,阻碍了骨代谢调节,导致成骨不足。由于破骨有余,造成骨丢失,损坏了骨结构,最终造成了骨质疏松。除此之外,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器官疾病,在这些疾病和治疗药物影响下,容易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三、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补充维生素D?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其与钙元素缺乏有关,在补充维生素D后,可以使钙吸收速度得到加快,当人体维生素D缺乏时,将会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与此同时,患者血压当中的钙水平明显降低,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维生素D容易摄取,例如可以通过猪肝、奶油、牛奶以及蛋黄等食物的食用,以此来为机体有效补充维生素D。当患者症状相对严重时,可以对相关药物进行使用,以此来对维生素D以及钙元素有效摄取,如采用维D钙类药物,可以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从而对骨质疏松症有效预防与治疗。从人体维生素D来源上分析,其可以经过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促进皮肤生成维生素D,同时还可以通过食物获取,具体包括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但维生素D食物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植物性食物有着丰富的维生素D2,而动物性食物的维生素D3成分十分丰富。想要有效补充维生素D,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一般措施
首先,需要合理增加日照,并要对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进行摄入。在日常饮食方面,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种类相对较少,因此通常采取日照补充维生素D的方式。具体而言,在人体皮肤受到阳光照射后,可以对维生素D进行制造,多数人可以采取此种方式,从而有效满足自身对维生素D的需求。在日常晒太阳时,一般应接受照射10-15分钟,从而使每天维生素D的补充需求得到满足,这也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维生素D补充方式。在饮食方面,可以对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进行食用,或者可以补充富含钙元素的食物,包括虾皮以及牛奶等。
(二)日常护理
在骨质疏松患者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晒太阳以外,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有效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包括打羽毛球以及慢跑等活动,从而使自身体质得到增强,使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
(三)药物治疗
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对维生素D滴剂、碳酸钙D3片等药物进行使用,以此来使人体钙元素有效补充,从而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四)物理治疗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红外线、电刺激等疗法,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促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疗条件下,骨质疏松症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需要早期有效筛查和识别危险人群,即使患者出现脆性骨折,在经过相应治疗后,同样可以使其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得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