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小儿发热时,中医儿科有哪些退热方法

时间 :2024-09-29 作者 : 马彦 来源:威海市环翠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往往伴随着家长们的焦虑和不安。在中医儿科中,对于小儿发热的治疗,有许多独特的退热方法。这些方法旨在通过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等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本文将对中医儿科的退热方法进行科普,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中医对小儿发热的认识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多与外感风邪、内伤饮食、情志内伤等因素有关。外感风邪是指外界的风寒、风热等邪气侵入人体,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发热。内伤饮食则是指饮食不当,如过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导致内热积聚,引发发热。情志内伤则是指情绪波动过大,如惊恐、愤怒等,导致气血逆乱,引发发热。

二、中医儿科的退热方法

1.推拿疗法

推拿是中医儿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的特定穴位和经络,以调和体内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达到降温的目的。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推坎宫、开天门、揉太阳、运八卦等。这些手法能够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缓解发热症状。

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发热时,需要根据小儿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例如,对于外感发热的小儿,可以采用开天门、推坎宫等手法,以解表散寒;对于脾胃实热的小儿,可以采用清胃经、清大肠经等手法,以清热泻火。此外,推拿疗法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贴敷、灌肠等,以提高疗效。

2.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中医儿科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将药物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合谷穴、风府穴、涌泉穴等。这些药物和穴位的选择需要根据小儿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穴位贴敷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小儿发热。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选择和穴位的定位需要准确,否则可能会影响疗效。此外,贴敷的时间也需要根据小儿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以免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

3.灌肠疗法

小儿发热可以进行中医灌肠治疗,多用于年龄较小、不配合口服药物的患儿,灌肠的时候主要是选择一些疏风解表退热之类的中药,比较常用的有大黄、金银花、菊花、柴胡、黄芩、生石膏、知母、龙胆等等。同时进行中医灌肠,还要保留半个小时左右,这样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小儿发烧,灌肠治疗的同时应该配合物理降温,如洗温水澡,或用温水擦拭身体等,有助于加快身体的散热。同时小儿发热期间要避免吹风受凉,要多喝水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4.药物治疗

在中医儿科中,药物治疗也是常用的退热方法之一。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药物,如连花清瘟颗粒、小儿清热宁颗粒等。这些药物能够清热解毒、疏风散热、解表透邪,从而缓解发热症状。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遵循医嘱进行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

三、注意事项

1.在使用中医儿科的退热方法时,需要根据小儿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避免盲目用药或操作。

2.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在使用推拿、穴位贴敷等方法时,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和时间,避免对小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遵循医嘱进行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药物。

总之,中医儿科的退热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家长可以根据小儿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遵循医嘱进行操作和用药,以确保安全和疗效。同时,家长也需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