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颅内出血:神经外科的应对之道

时间 :2024-09-29 作者 :冯涛 来源: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在人体这座精密而复杂的生命殿堂中,大脑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掌控着我们的思维、情感与行动。然而,当一场突如其来的颅内出血打破了这份宁静,生命的灯火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颅内出血,这一紧急且危重的医疗状况,不仅考验着现代医学的救治能力,更深深牵动着每一个患者及其家庭的心。

一、认识颅内出血:了解疾病本质

颅内出血,医学上称为“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指的是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脑室内。这种出血不仅直接损害脑细胞,还会因为血肿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各种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颅内出血的常见类型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挫裂伤出血及脑肿瘤合并出血等。

1.病因多样

颅内出血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吸烟饮酒过量等均可诱发血压骤升,导致脑血管破裂。此外,动脉瘤、血管畸形、外伤、脑肿瘤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病因。

2.症状识别

颅内出血的症状往往突然发作,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语言障碍、视力模糊等。部分患者发病前可能有先兆症状,如短暂性肢体麻木、头晕加重等,应高度警惕并立即就医。

3.诊断方法

头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诊断颅内出血的主要手段。CT扫描快速、准确,能迅速确定是否存在出血及出血部位;MRI则对早期出血灶的检测更为敏感,有助于明确病因。

二、紧急救治:神经外科的干预措施

颅内出血的救治需要争分夺秒,神经外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紧急救治措施,旨在减少脑组织压迫、清除颅内血肿、保护神经功能。

1.保守治疗与药物治疗

对于出血量较少、意识状态尚清的患者,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控制血压、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等。常用的药物有降压药、利尿剂、甘露醇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脑水肿、预防并发症。

2.外科手术治疗

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大量血肿的患者,特别是基底神经节出血。手术通过打开颅骨,清除血肿并止血,必要时还需去除骨瓣减压。近年来,显微镜下小切口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主流手术方式。

穿刺吸血肿:适用于各部位脑出血,尤其是深部脑出血。在CT或立体定向引导下,选择最靠近血肿的穿刺点进行穿刺吸血,具有微创、恢复快的特点,但对外科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脑室穿刺引流血肿:适用于脑室内出血,通过穿刺脑室放置引流管,逐步引流积血,减轻颅内压。

3.介入治疗

对于由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介入治疗是重要手段。通过血管内操作,使用弹簧圈或特殊材料封闭异常的血管或动脉瘤,防止再次出血。

三、预防与康复:守护生命的长期战役

1.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合理应用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定期体检: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康复锻炼

功能恢复:颅内出血后,患者可能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早期介入康复治疗,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手段,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心理支持:颅内出血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心理创伤。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3.并发症防治

颅内出血后,患者易发生感染、脑水肿、肺炎等并发症。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总之,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需要神经外科医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同时,加强预防意识、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康复治疗对于降低颅内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老百姓了解颅内出血的相关知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