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家长发现小孩哭闹不安、腹胀或大便异常等状况,来到医院就诊后被告知可能是小孩肠套叠,于是很担心的问什么是肠套叠?肠套叠严重吗?该怎么处理?需要手术吗?今天,就根据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聊聊有关小儿肠套叠的科普知识。
1.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肠套叠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内,类似伸缩式望远镜收起时的状态,从而引起肠梗阻,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居婴幼儿肠梗阻病因的首位。小儿肠套叠多发于3岁以下幼儿,尤其是6~10月龄婴儿。临床常见原因有较早添加不容易消化的辅食,胃肠道感染等,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少见病因如肠道发育畸形,肠道外的病变等,往往会反复发生肠套叠。临床表现主要为哭闹不安、呕吐、腹部包块、便血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缺血、坏死,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2.得了肠套叠怎么办?
肠套叠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包括X线引导下空气灌肠复位和B超引导下盐水灌肠复位。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的状况比较良好、没有明显的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现象,并且没有明显的腹膜炎症状的患儿,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以空气灌肠复位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因为该方法能明确诊断肠套叠同时进行复位,而且复位成功率高,其原理是经肛门插入软导管后,在X线监视下向肠道内注入空气,利用空气和肠道组织的对比度进行观察是否存在肠套叠,一旦确诊肠套叠则继续借助空气压力将套在一起的肠子推回原位,恢复肠道正常形态,解除梗阻。外科手术主要适用于有非手术治疗禁忌症,如怀疑肠管穿孔或坏死、腹膜炎、有肠道器质性病变,或者应用非手术治疗复位失败的患儿,尤其是局部的肿瘤或肠道畸形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都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3.空气灌肠复位安全性如何?
空气灌肠复位是一种简易且安全性高的肠套叠治疗方法,我院放射科在肠套叠复位方面积累多年经验,成功率可达95%以上。家长都很关心X线有辐射的问题,对宝宝的健康是否产生影响?其实,家长可以完全放心,据文献报道,要引起患儿生长发育受限、智力障碍、小脑畸形等,需在一个非常高的辐射剂量下才会发生,而我们空气灌肠所用的X线辐射剂量远远小于致畸剂量。目前未有发现X光下行空气灌肠诱发放射性损伤的报道。
4.肠套叠复位后要注意什么?
复位成功后,一般建议观察1-2小时,如没有特殊情况可给宝宝恢复进食。进食原则为流质-半流质-固体食物,注意少量多餐。如出现脱水征象,医生会给宝宝适当输液,以降低肠套叠发生后低血糖及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灌肠后过早进食会刺激肠道蠕动,尤其空气灌肠复位后提示回盲部水肿,可能会引起肠套叠的复发。为减少肠套叠短期复发,家长可在家中为宝宝进行腹部推拿按摩,如顺时针摩腹3-5分钟等,在预防肠套叠复发的同时可调理宝宝肠胃。
5.如何预防小儿肠套叠?
两岁以下的宝宝是肠套叠好发的年龄段,发生的肠套叠多为原发性,所以日常生活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添加辅食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同时添加几种新食物;要根据气候变化和季节转换增减衣物,避免宝宝腹部受凉;平时要给予宝宝较多关注,如出现过度哭闹、呕吐和大便异常等情况,这时就一定要警惕了,及时就医。而继发性肠套叠是由特定病因引起,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肠道肿瘤等,所以一旦查明“病根”所在,继发性肠套叠一般要通过手术治疗原发病因,才能避免肠套叠的再次发生。
最后总结一下,小儿肠套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典型临床表现为哭闹不安、呕吐、腹部包块、便血等症状,空气灌肠疗法可有效早发现、早治疗,解除肠套叠恢复肠道形态及功能。对于套叠超过48小时、有手术指征者需要及时手术处理。对于继发性肠套叠,必须明确原发因素,彻底解决原发病因,才能避免肠套叠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