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下降、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疾病,以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多见。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危害较大,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人体骨量的最大值在很大程度上由许多基因共同决定,如果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那么其后代发生骨折的风险会稍高一点。
年龄增长 人体内处在新骨不断生长以及旧骨不断被吸收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逐渐退化而被打破,旧骨不断被吸收但新骨却越来越少,导致骨密度逐渐降低,并且在65岁后这种失衡导致的骨丢失大幅增加。
性激素缺乏 性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还能够调节人体钙的吸收,女性绝经或男性年龄增长(70岁及以上)会导致雌激素或雄激素缺乏,从而影响骨骼中钙的吸收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药物因素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能够直接抑制胃肠道对钙的吸收,并且能够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可以引起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使体内吸收的钙不能有效地转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够抑制胃肠道对钙的吸收。以上药物长期应用均可使体内钙含量减少,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疾病因素 常见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库欣综合征)、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胃肠道疾病(如炎性肠病、吸收不良)等。
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喝浓咖啡、过量饮酒、吸烟、不喝牛奶、长期处于阴暗的环境等。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1)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2)在人生的每个时期,都需密切关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措施。无论是在婴儿期或青年时期所采取的生活习惯,均与成年后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有紧密的关联。
(3)保持富钙、低钠及适宜比例的蛋白食物的平衡膳食,对抑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4)烟草的吸食无分性别,皆可能提升遭受骨折的可能性。
(5)不过量饮酒,确保日均摄入不超过约570毫升的普通啤酒、60毫升的烈性白酒、240毫升的红白葡萄酒或120毫升的开胃酒。
(6)通过散步或奔跑等活动可以有效增强骨骼密度。
(7)平日里,日均照射时间需不低于20分钟。充分的阳光照射对于维生素D的合成以及钙的吸收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8)进行负重锻炼能够增强并维持骨骼的最高强度。
(9)预防跌倒。超过九成的老人骨折事故是因为跌倒造成的。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补剂 补充钙剂,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获得理想的骨量,减慢骨丢失的速度。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补充维生素D,能增加胃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生长,同时应用钙剂和维生素D,可改善平衡、降低跌倒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抑制骨破坏的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磷酸钠、唑来膦酸钠、依替膦酸二钠等),能够抑制破骨细胞,从而抑制骨的破坏。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降钙素(例如鲑降钙素)可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抑制骨的吸收,减少骨量的丢失,还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骨折引发的疼痛。
性激素补充剂 雌激素或孕激素,用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针对绝经症状,能够有效地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症状表现在肢体、筋骨,但其病变部位却在肝肾脾胃,肝肾不足、脾胃亏虚为根本原因。根据导致骨质疏松的不同病因,中医防治骨质疏松有三个基本原则:补肾为先、健脾益气、活血通络。补虚药在防治骨质疏松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补阳药以补肾阳为主(例如鹿茸、巴戟天、肉苁蓉等),补血药以补血养脾为主(例如人参、茯苓、白术等),补气药以健脾益气为主(例如山药、黄芪等)。
骨质疏松症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常见疾病,应在年轻时就开始重视并预防,若情况严重需要及时去到医院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