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指因外力或病理等因素,骨骼完整性与连续性受到破坏。如若发生意外,及时判断是否骨折并进行合理护理至关重要,这不仅可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还可为后续医疗干预赢得宝贵时间。本文将从如何判断是否骨折以及骨折后护理措施两方面进行科普,希望能为大众提供实用健康知识。
一、判断方式
1.外形改变
骨折后,骨骼失去支撑,肢体随即出现不自然弯曲、扭曲或畸形情况。严重情况下,骨头断裂部分可能移位,导致骨骼轮廓在皮肤下突起,这种突起可能会形成一个“台阶”或“凹陷”,提示骨骼已严重移位。即使皮肤未破裂,也能通过触摸或观察察觉到这种异常。
2.剧烈疼痛
骨折时,患者通常会感到剧烈疼痛,这是因为骨头断裂不仅损伤骨骼本身,还会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与血管。这种疼痛通常是尖锐、刺痛或撕裂感,而非钝痛或酸痛,比一般软组织损伤更为强烈,尤其在尝试移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显著加剧。此外,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随时间推移,即使在静止状态,患者也可能会感到疼痛,且在夜间更为明显。
3.功能障碍
骨折导致骨骼失去支撑与运动功能,因此患者受伤部位功能往往会出现障碍。如腿部骨折后,患者可能无法站立或行走;手臂骨折后,难以抬起或握紧物品。这种功能障碍不仅源于骨骼本身的断裂,还可能因为疼痛、肿胀或周围组织损伤所致。即便尝试进行简单动作,也可能引发剧烈疼痛或无法完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活动能力。
4.肿胀和淤青
骨骼断裂导致周围血管破裂,血液渗出到组织中会引起明显肿胀与淤青。肿胀与淤青程度取决于骨折严重程度与受伤部位,若涉及到如股骨、肋骨或靠近主要血管部位,出血量可能更大,淤青与肿胀会更加明显。
二、护理措施
1.固定受伤部位
固定是骨折后最重要的初步护理措施之一。应尽量减少移动伤者,尤其是在骨折部位,以避免骨头进一步移位或损伤周围组织。使用木板、硬纸板、衣物或其他可用物品作为临时夹板,将骨折部位与邻近两个关节固定。比如,若小腿骨折,需固定膝关节和脚踝。固定物不应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必要时可在受伤部位垫上软布以增加舒适度。在固定过程中,尽量保持患处自然位置,避免强行矫正骨头。
2.冷敷受伤部位
冷敷能有效减少骨折部位肿胀与炎症反应。应在骨折后立即开始,并在最初48h内定期进行。每次冷敷15-20min,间隔1h左右再重复。使用冰袋、冰块或冷毛巾时,需用布包裹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时应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若出现苍白或发紫,应立即停止。冷敷只应用于软组织受伤部位,若骨折部位有开放性伤口,需避免接触水分。
3.止痛处理
骨折常伴有剧烈疼痛,适当止痛措施能减轻患者不适。可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非处方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其在有开放性骨折或其他出血症状时会增加出血风险。若疼痛难以控制,或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患者在服药后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疼痛恶化。
4.保持患肢抬高
抬高患肢可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促进血液回流。通过使用枕头、卷毛巾或其他软物,将受伤手臂或腿部抬高到心脏水平以上,抬高高度应舒适,不应过度弯曲或伸展肢体,以避免血液循环不畅。对于上肢骨折,建议患者以坐姿或半躺姿势,以围巾或绷带支撑,将手臂置于胸前;下肢骨折者应平躺,抬高患肢,并避免其左右摆动。抬高患肢时,还应定期观察肢体末端(如手指、脚趾)颜色、温度及感觉,确保没有循环障碍。
结束语
骨折虽为常见伤病,但其诊断与护理不容忽视。通过对骨折症状准确判断以及科学、规范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骨折对身体长期影响,促进伤者尽快恢复健康。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有益参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在突发情况中采取正确应对措施。愿每个人都能健康生活,远离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