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尿常规检验——发现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时间 :2024-08-27 作者 :程德磊 来源: 淄川区东坪卫生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项目,它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沉渣的化学成分,以发现机体内的某些病理变化。它对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异常等方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尿常规检查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尿常规检验吧。

1.尿常规检查项目

1.1尿比重

尿比重正常情况下,人的尿液比重在1.025~1.035之间。尿比重反映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即肾小球滤过率。正常人每天排出的尿液重量是500毫升,若尿量在300毫升以下,则称为少尿;当尿量大于1000毫升时,则称为多尿;当尿量超过3000毫升时,则称尿频。

尿比重降低表示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尿比重升高表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增加。正常人排出的尿液呈弱酸性,一般每克尿液中的溶质重量不超过0.5克,否则表示肾脏对溶质的重吸收能力差。如尿量少于100毫升时,则表明肾脏的滤过功能明显减低;如尿量超过500毫升时,则表示肾脏的滤过功能明显增加。

1.2尿中有形成分

正常情况下尿中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及脓细胞等。但当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时,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肾结核和肾盂肾炎等;当患有急性尿路感染时,可出现管型及白细胞等;当患有尿路感染时,可出现管型及脓细胞等。

2尿常规异常可能存在的泌尿系统疾病

尿常规检查是发现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可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当发现尿常规异常时,首先应排除泌尿系统疾病,以免误诊误治。

2.1尿量

人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摄取入汤水、茶水、饮料等各种各样的液体,进入人体之后通常会被消化吸收进入人体血液中,随着这些液体跟随血液流经到肾小球毛细血管之时,除去大分子蛋白、血细胞,其他血浆中的成分都会通过肾小球膜透入到肾小球囊,在最后构成原尿。正常人双肾的血液流速在1000-1200ml之间。在这些情况下,血液流速大约是600-700ml/分钟。本研究资料显示,肾脏滤过的液体并非全部从肾脏排泄,而是被肾脏再吸收。所以,肾脏滤过的液体被称作“原尿”,而从膀胱排泄出来的尿液则被称作“终尿”。如果人体的肾小球具有的通透性增大,或者是人体的肾小管具备的重吸收功能减弱,或者肾小管其分泌功能异常或者排泄功能异常,都会影响人体尿液的生成,还会影响尿液里面的成分。因此,在尿液中检测出尿液中的异常物质,可为临床诊断及有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2.2颜色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或无色透明状,如出现乳白色、棕黄色或酱油色时,需考虑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和肿瘤等情况。

2.3泡沫

正常尿液中无泡沫,如出现泡沫且不易散去,多提示尿液中可能含有蛋白质,这种情况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

2.4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尿液检查分为三个报告:尿干化学、尿流式报告和尿镜检等,在得到报告之后,一般都会注意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以及管型。

尿中出现大量的白细胞可能是由于尿路感染所致,常见的有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很多急慢性肾病都会出现蛋白阳性,但也不一定是出现了肾脏疾病,当人体受到寒冷侵袭、剧烈运动、精神极度紧张后,也会出现蛋白尿。

潜血呈“阳性”,这种情况也不一定属于血尿症,通常应当通过高倍镜对尿液中存在的红细胞计数进行观察,当<超过>3/HP时,提示属于镜下血尿。如果身体出现了大量的红细胞,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等疾病所致。

管型可见于潜血阳性,也可见于血尿和大量红细胞。肾实质损害的表现,是由于尿中的蛋白质、细胞和它们的碎片在小管中积聚形成管状。

3结束语

尿常规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尿液检查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辅助检查,也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尿液中有形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注意尿常规检查前应避免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男性应避免在男性生殖器官及泌尿系统手术后进行尿常规检查,女性在月经期前后、妊娠期、哺乳期应尽量避免进行尿常规检查。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