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个宝宝九个黄”,新生儿黄疸在老一辈人眼中,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告知新手爸妈不要过度关注,医师告知患儿需要检测黄疸,甚至需要光疗时,家属很反感,并自以为黄疸没事,这也造成了很多严重黄疸的患儿未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而造成严重的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给家庭带来不幸。
下面由我来给新手爸妈科普一下怎么正确对待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医学名字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中总胆红素较高,表现为皮肤黏膜的黄染,宝宝皮肤黏膜成为黄色,严重者如橘皮色。
我们为什么害怕严重的黄疸?
因为游离的胆红素有毒性,因其分子小,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少量的胆红素并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当出现重度黄疸(胆红素值>20mg/dl)时,大量的游离胆红素进入中枢系统,沉积到大脑神经核中,使其被黄染,而造成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吸吮反射弱或消失等,严重者发热、惊厥发作或因心血管衰弱而死亡,该期被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而核黄疸则是慢性胆红素脑病,是胆红素毒性所致慢性、永久性脑损伤。常表现为胆红素脑病四联征:手足徐动;眼球向上运动障碍;听觉障碍;乳牙牙釉质发育不良。如无其他病因、并发症和并发损伤的话,患儿智力可以是正常的。
我们怎么识别黄疸?又怎么干预呢?
1.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导致的,
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能力不足,以及具有肠肝循环等,足月宝宝生后2-3天,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皮肤黏膜,并逐渐加重,5-7天黄疸值达高峰期,7-9天开始消退,最长不超过2-4周,但黄染颜色为轻度,局限于巩膜,颜面部及前胸明显,一般不超过12.9mg/dl(早产儿应<15mg/dl)多不需要护理,可以动态监测黄疸值。鼓励喂养,多晒太阳。
2.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为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
素代谢障碍及胆红素排泄障碍,肠肝循环,母乳喂养等。
1)胆红素生成过多多见于溶血性黄疸:由于患儿母亲血型为O型,宝宝为A/B型,且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染,一般发生在第二胎,第一胎出现溶血的发生率取决于患儿母亲体内的血型抗体的有无及多少有关,RH溶血多见于母亲为RH阴性,宝宝RH阳性的患儿,本病黄疸程度较严重,有胎儿水肿,短时间内即出现胆红素脑病,严重的贫血等,这对血型O型的妈妈敲响警钟,怀孕期间定期检查母亲血清中的抗A或抗B水平,如果抗体滴度大于1:128或更高,则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定期产科监护。宝宝出生后即监测胆红素值,及时到新生儿科找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及治疗。
2)肝细胞性障碍引起的常见于感染性黄疸:多由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所致,常见巨细胞病毒,表现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患儿肝脏变大,肝功能损伤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有的为遗传代谢缺陷病,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药物及中毒等,患儿表现为体温不升,吃奶差,皮肤黏膜明显黄染,嗜睡、惊厥、脑性尖叫及双眼凝视等,伴或不伴有贫血及出血点等,这种情况立即就医。
3)胆管排泄障碍常见阻塞性黄疸:患儿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皮肤及巩膜颜色逐渐加深,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此类情况应及时就医,
4)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在母乳喂养下,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内,黄疸明显下降50%,若再次哺乳黄疸复现,可暂时停止3-5天母乳喂养,或减少母乳次数,待患儿黄疸值下降后再次喂养。
门诊上常常听患儿家属说:喂糖水、泡药浴等能治疗黄疸,首先喝糖水不仅不能降黄疸,而且容易造成宝宝的奶量摄入减少,导致胎便排出延迟,增加肠肝循环,加重黄疸。泡药浴对治疗黄疸不严谨,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较为局限,需要中医师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可能促进黄疸消退,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用一种中药包就可以治疗所有黄疸。
对于严重的黄疸,我们医生怎么做?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首选光疗,蓝光照射是最简单,最常用,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方法。光疗标准没有固定的数值,而是由患儿的胎龄、日龄,体重及高危因素等决定,这就由新生儿科医师进行评估,很多家长对蓝关照射很畏惧,说照蓝光会引起患儿皮肤变黑,造成眼睛损伤等,确实,蓝光会对视网膜黄斑造成伤害,对患儿生殖器造成伤害,但是光疗时宝宝都应用蓝光眼罩和纸尿裤等恰当的遮挡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就可避免这些问题。
另外光疗也可引起患儿的皮疹,腹泻,发热及惊厥等,但停止光疗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可消失,光疗过程中一般都有心电监护仪监测宝宝的生命体征,由专业护士给宝宝保驾护航,宝爸宝妈们大可放心。不能因为这些而耽误宝宝的治疗,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无高危因素的宝宝,宝妈们需要注意:
1.早开奶,避免宝宝饥饿,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食物,只要宝妈做到早接触、早开奶,保证母乳的充足,让宝宝吃饱,是预防黄疸的关键因素。
2.预防感染,注意脐部及会阴部的护理,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对于宝宝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容易淹红的地方,要注意观察,避免皮肤感染,对于有湿疹的宝宝,更加注意。做到勤洗、勤换。
3.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每次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