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是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维护患者手术安全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手术室护理时,需针对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护理。在手术前,部分病人发现自己在接受麻醉后,护士突然用带子把我“捆起来”了,这对于不理解的病人来说十分奇怪,造成其较为不安的情绪,甚至增加了护患之间的矛盾,对手术的治疗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护理人员要把病人“捆绑”起来呢?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接受捆绑呢?捆绑后需要注意哪些护理呢?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保护性约束?
手术室护理中,将病人通过捆扎带捆绑的护理操作,叫做保护性约束。即通过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时候进行捆绑的方式,帮助其减少手术过程中产生的意外事故,因此成为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在手术当中的应用较多,其作用是帮助医生约束病人的肢体行为,使其能够安全度过手术,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必要。
二、保护性约束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保护性约束的首要作用,是固定病人的躯体和四肢,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时,其需要固定手术的体位,但随着病人进入麻醉的状态,其无法通过自主意识保持体位,这对手术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通过保护性约束,则可以达到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固定体位的目的。同时在手术期间,病人由于麻醉、手术操作等应激刺激影响,出现躁动、肢体弹动等风险性也较高,这对手术的安全性影响较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医生的操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临床调查显示,病人在手术期间发生四肢活动,并引起输液管拽脱等危险事故,甚至会污染手术区域,部分病人甚至发生坠床等严重的情况,对病人的生命安全有较大的威胁。
三、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接受捆绑呢?
1.麻醉风险性强
麻醉风险型强的病人需要保护性约束的干预。对于麻醉风险较强的病人,其在手术麻醉后发生肢体活动或体位变化的风险几率较高,为避免病人手术中变化体位,或出现位移,需要通过保护性约束进行干预。
2.维持固定体位
维持固定体位的病人也是需要在手术期间进行保护性约束干预的,此类病人往往无法在麻醉生效后长时间维持固定的体位,对手术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需要通过保护性约束进行干预。如在进行妇产科手术、泌尿系统疾病手术时,需要帮助病人摆放“膀胱截石位”,需要在手术前,通过保护性约束的方式进行固定,利用保暖腿套对病人的小腿进行保护,后利用绑带固定病人的小腿,使其维持在“膀胱截石位”上。不同手术术式下,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捆绑,因此捆绑的方式、护具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3.存在精神类疾病。
存在精神类疾病的病人也需要通过保护性约束进行干预,病人自身存在精神类疾病,使得其在手术期间的配合程度下降,对护理工作的理解程度也存在偏差,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医护人员和自身的生命安全,此时也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性约束,使其能够顺利配合的完成手术。
四、捆绑后需要注意哪些护理呢?
在病人完成手术后,需要帮助其从手术体位解开,并辅助其摆放至舒适的体位,使其能够减轻由于长期维持手术体位引起的不适感,并辅助病人活动手脚及其他保护性约束期间捆绑的部位,加快肢体的血液流动,以此减少病人的不适感。如果病人存在疼痛、皮肤红肿等表现,则需要及时进行按摩,减少机械性压力对皮肤造成的损害,同时需要及时对病人的皮肤进行清洁,以达到改善其舒适度的作用。如果病人存在严重的不适感,则需要告知医生进行处置,如通过镇痛用药等方式干预。
总之,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会根据其病情选择是否进行保护性约束,并通过保护性约束,帮助病人减少手术风险,达到提高手术治疗安全的目的,通过保护性约束,能够帮助病人维持手术体位,因此在提高病人手术治疗依从性效果方面的作用也较好,保护性约束是手术室正常的护理干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