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指的是将血液或血制品由供血者转移到受血者的过程。输血虽然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财产,但是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输血的小知识,以提高人们对输血的认知。
1.哪些情况需要通过输血治疗?1.1大量失血
当患者由于创伤、手术或者其他因素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时,则需要立即通过输血来恢复血容量,以维持患者的生命安全。
1.2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保护机制,当身体出现损伤时,凝血因子会在损伤快速聚集,从而使血液凝固成胶冻状血块,以达到止血的作用。当身体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时,身体可能会由于一点小损伤而出现大量失血,或是莫名其妙自主出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输血能够为患者提供血小板浓缩物或凝血因子制品,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映雪功能,从而控制出血。
1.3贫血
贫血指的是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血液无法有效运输氧气的一种情况。输血能够为患者身体提供红细胞浓缩物,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氧气供应,患者贫血的症状。
2.输血可能存在的风险2.1输血过敏反应
输血过敏反应指的是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比如发热、头痛、皮疹等。出现输血反应的可能性比较低,并且在患者输血的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所以患者不需要过于紧张。导致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的因素有很多,过敏体质患者更容易出现输血反应,这主要是因为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患者身体结合会形成全抗原,从而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此外,多次输血的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的概率要高于无输血史患者,所以并不是输血次数越多越好。
2.2感染风险
输血存在一定的病原体感染风险,比如肝炎、艾滋病、疟疾、巨细胞病毒等,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筛查并控制献血人员的血液质量,但也无法保障所有血液制品中没有任何病原体。在输血之前,中心血站会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全面筛查与检测,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血液不携带病原体,所以患者无需过度担心。
2.3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指的是受输入与人体不相容的血液后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导致出现输血反应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由于输入了异型血液,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不符,这种情况所出现的反应比较快,一般在输入10-15毫升的血液后就可以出现异常症状,后果十分严重。所以在输血前患者都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在方便配血的同时,降低出现溶血反应的可能。同时患者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和抗体筛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出现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免疫性的,少数为非免疫性,比如,血液储存过久、温度过高、输入低渗液体、红细胞被破坏溶解等。
3.近亲可以相互输血吗?很多人认为,近亲之间的血型相同,所以输血也会更安全,实际上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近亲输血甚至要比非亲属输血更危险。这是因为在人体血液中存在一种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这种细胞会识别并排斥外来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并使其失活。但是当受血者免疫功能降低时,外来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不仅不会失活,甚至会大量增殖,反过来攻击患者本身的细胞的组织,患者会出现发热、恶心、皮疹、腹泻、黄疸等症状,还会导致患者全血细胞减少,肝脏、肾脏等器官衰竭,这种情况也被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所以说除非实在没有合适的非亲属血缘,否则一定不要进行近亲输血。
小结
输血治疗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输血虽然看起来就跟输液一样,但实际上输血与器官移植相似,属于血液组织移植。虽然以当下的医疗水平无法杜绝输血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但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在最大限度上进行规避,将输血风险降到最低,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