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顾名思义,即骨骼变得疏松多孔,如同被无声地侵蚀一般,骨头特别容易变脆和折断,大大增加老年人骨折的风险。因此,了解骨质疏松,掌握骨质疏松的护理,对老年人维护骨骼健康,降低骨折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与危害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这种疾病在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中尤为常见。骨质疏松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导致患者身高变矮、姿势异常(如驼背、脊柱侧弯),还可能引发慢性疼痛和骨质损伤。更为严重的是,骨质疏松患者即使遭受轻微外伤,也可能发生骨折,多见于脊柱、髋部和前臂的骨折,其中髋部骨折最常见,危害也最大,髋部骨折俗称“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会造成老年人活动受限卧床,长期卧床就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大大增加病死率。
二、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
1、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会逐渐失去钙和其他矿物质,导致骨质减少。
2、遗传因素
家族史中有骨质疏松的人,具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3、性别与激素
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增加了骨质疏松的风险。男性则可能因睾酮水平下降而受影响。
4、饮食因素
缺乏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5、生活方式
缺乏体育锻炼、久坐不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骨质流失。
6、药物与疾病
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患有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也会影响骨骼健康。
三、骨质疏松的诊断
QCT是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通常选取两个腰椎椎体松质骨进行骨密度测量,标准如下:>120mg/cm³为正常,80~120mg/cm³为低骨量,<80mg/cm³则诊断为骨质疏松。建议将QCT与临床影像检查的CT扫描合并进行,以降低辐射暴露。QCT结果需结合患者临床信息综合评估,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老年骨质疏松的日常护理措施
1、合理膳食与营养补充
鼓励患者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饮食宜低盐低脂肪、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和维生素的膳食。建议多食用奶类及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水产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以满足每日钙量需求。除了食物补充外,还应多晒太阳,促进皮肤内维生素D的形成,进而促进钙吸收。
2、药物治疗与监测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普遍存在钙和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应遵医嘱联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增加骨密度,每日补充钙剂剂量800/1000-1200mg(50岁以上),补充维生素D剂量为800-1200 lU/ d,同时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避免高钙血症或高尿钙症的发生。
3、运动干预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肌肉强化训练和平衡训练等,以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
4、预防跌倒
对家居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地板、调整家具布局等,以减少跌倒风险。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如助行器、轮椅等,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安全性。
5、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经常性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包括危险因素、危害及防范措施等,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持续性的心理沟通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必要时可给予抗抑郁及焦虑药物。
6、中医及康复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成药进行治疗,以缓解疼痛、改善骨骼健康。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运动方式,以缓解疼痛、增强肌力、改善步态和增强肢体功能。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的了解及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骨质疏松的侵袭,让骨骼更加健康、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