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一部分宝宝在出生后都会出现黄疸症状,让爸爸妈妈担心的是黄疸究竟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今天为大家详细介绍黄疸宝宝如何科学治疗。
1. 引起黄疸的原因
1.1生理性黄疸
临床上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从而导致皮肤与巩膜出现黄染的现象,这类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宝宝满月时可以消退。
1.2酶的缺乏导致的黄疸
酶类物质参与胆红素的代谢,它们主要由肝脏产生。新生儿肝脏功能还不是特别完善,因此酶类物质的分泌不足,无法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使胆红素无法及时代谢。间接胆红素淤积于体内,无法及时排出,可导致黄疸的发生。
1.3胆道功能不健全导致的黄疸
新生儿胆道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各项机能不能正常发挥,但胆红素的排出却需要胆道系统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胆红素无法排出,淤积于体内,造成胆红素过高,从而出现黄疸。
1.4母乳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们在进入新生儿体内之后可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导致胆红素无法及时的代谢和排泄,使胆红素浓度增加,引起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1.5感染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病原菌的感染可损伤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发生黄疸。此外,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可导致溶血性黄疸,其中最为常见的是ABO溶血。
2. 新生儿黄疸的判断方法
2.1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
不同类型的黄疸出现的时间不同。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少数在生后第2天起就看到皮肤轻微发黄,或延迟到生后5天出现。以后症状会逐渐加重,通常于黄疸出现后第23天最为明显。而病理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如果一个新生儿生后几小时就出现黄疸,一般最早出现的部位是巩膜和面部,那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2观察黄疸的程度
黄疸程度的判断最主要靠测定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来判定。生理性黄疸的最高值,是新生足月儿不应超过12mg,早产儿不应超过15mg。黄疸出现的顺序是最先从巩膜、面部、颈部然后蔓延到躯干和四肢。而病理性黄疸进展快,从面部逐渐波及到躯干、四肢,如果发现新生儿手足心均被黄染,多提示其血胆红素值超过12mg。
2.3观察黄疸消退的时间
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生后7-10天消退,最迟不会超过生后2周,早产儿可延迟至生后3-4周退净。而病理性黄疸的消退时间常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如果足月新生儿生后2周仍有黄疸,无论血清胆红素是多少均提示是病理性的情况,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作必要的检查,以便找出引起黄疸的原因。
2.4注意其它细节
黄疸患儿除了有不同程度的黄染之外,还可出现一些伴随症状。如生理性黄疸其它各方面都表现正常,如吃奶、睡眠、哭声、大小便、体温等。而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精神状态明显不是特别好,有时候还出现了双眼往一个方向凝视或者惊叫或者抽搐。
3. 治疗方法
3.1光照疗法
目前最常见的是蓝光照射,将新生儿患者裸露在光疗箱里面,保护好眼睛部位,另外肛门部位也要遮盖下,采用单面光或者双面光,波长在440nm的光线下照射,一般持续照射12-24小时,可以使得血液中胆红素下降。直到降低到正常水平。这种方式是目前最常见且效果比较好的方式。
3.2换血疗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在光照疗法失败后采用的,由于宝宝经过蓝光照射后胆红素依然持续升高,此时就需要采用换血疗法。换血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由于换血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专业的医生严格掌控治疗,切不可大意。
3.3药物疗法
药物也可以治疗小儿黄疸。药物可以帮助减少胆红素的产生,加快排出血液中的胆红素。一般采用比较多的药物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菌陈蒿汤等。
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保持清洁。需进行换血疗法时,也同样需要注重房间内的空气消毒,任何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的操作。
结语:
阅读上文家长朋友们对于黄疸应该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如果宝宝黄疸7天还没有消退,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给宝宝提供科学的护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