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骨折在临床上长期保持较高的发病率,特别是在老年人和运动员群体中尤为常见,而这多与创伤性事件、骨质疏松症、肿瘤浸润及代谢性骨病等有关。骨折发生后不仅会导致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引发血肿、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人对骨折的机制、愈合过程以及相关治疗手段了解甚少,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关于骨折?
骨折是指骨骼结构由于外力作用或病理性因素导致其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的病理状态。按照受力机制,骨折可分为创伤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其中创伤性骨折是由于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所致,应力性骨折是由长期反复的微小外力积累引起,而病理性骨折则是由骨骼本身病变如肿瘤或骨质疏松症等引发;根据骨折形态,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及嵌插性骨折等。横行骨折是骨折线与骨轴垂直,斜行骨折的骨折线与骨轴成一定角度,螺旋形骨折则呈螺旋状,粉碎性骨折指骨折处骨骼破碎成多个小块,而嵌插性骨折则是骨折的两个断端相互嵌插。
在治疗方面,临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常见方法有石膏固定、夹板固定和牵引治疗等,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相比之下,手术治疗更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骨折端无法通过保守治疗复位或者存在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具体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其中,内固定是通过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钉等将骨折断端固定,确保骨骼在正确的位置愈合;外固定则是通过外部支架和固定装置稳定骨折部位,适用于多发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等复杂情况。
关于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且多阶段的生物学过程,通常分为炎症期、修复期和重塑期三个阶段。炎症期一般在在骨折发生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开始,此时在骨折部位形成血肿,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如开始清除坏死组织并释放细胞因子,启动修复过程。随后进入修复期,纤维软骨和软骨逐渐填充骨折间隙,形成初级骨痂,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此阶段发挥关键作用,生成新骨基质。最终进入重塑期,该阶段需持续数月至数年,此时初级骨痂被逐步替换为层状骨,骨小梁重新排列以恢复骨骼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加速康复过程: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组织修复,钙、磷、维生素D和维生素K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对骨骼的矿化和形成也必不可少。患者可以适量增加对奶制品、豆类、坚果、肉类、鱼肝油、绿叶蔬菜等的摄入,同时每天晒太阳15-20分钟,增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以提高骨密度和强度;药物方面,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早期阶段可减轻疼痛和炎症,但患者需谨慎使用,以免影响骨痂形成。此外,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生长因子等药物,以通过外源性应用加速愈合过程;最后,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是骨折愈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在早期进行冷敷和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治疗,这有助于减轻肿胀和促进血液循环。随着愈合进展,适度增加功能锻炼和磁疗和电刺激等物理疗法,又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质。此外,预防性措施也至关重要,尤其在骨质疏松患者中,通过适度的体重负荷训练和抗阻训练可增强骨骼强度,减少骨折风险。
结束语
骨折虽为常见病症,但通过科学治疗和系统性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理想的愈合效果。为了进一步优化愈合过程,建议公众提高对骨质疏松的预防意识,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合理补充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此外,在骨折发生后的康复期内还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以防再骨折,并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例如X线和MRI,以监测骨折愈合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最终有效促进骨组织的修复,改善整体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