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心脏冲动形成或传导异常。以心悸、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心电图提示各种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急性心律失常也称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扑)动、心室颤(扑)动。急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以发病最初24h之内的发病率最高。因此,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带您简单了解一下急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及预防。
一、急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一)立即置患者平卧,绝对卧床休息。对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神智以及面色等的变化。并且要快速准确的建立静脉通路于左上肢,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保持静脉通畅,以便病情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给药。并且与此同时还要给予患者抗凝、抗心律失常、镇静止痛、改善循环、营养心肌等治疗措施。在溶栓治疗后24h内容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在床旁进行持续72h的心电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及心电示波的动态变化,必要时需延长监护时间。
(二)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心电示读器上显示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若心电图变化表现出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前期收缩两种情况。此时往往采用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10g进行急救,约5-10分钟重复一次。直到期前消失或总量已达300mg,再以1-4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待患者情况稳定后改用口服胺碘酮200mg/次,每日3次。有些患者属于交感神经兴奋者,可选用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对于窦性心动过速主要通过止痛、接触低血压、增强血容量、纠正紧张情绪以及祛除病因等方面进行急救。
(三) 恶性心律失常会造成患者心输出量急剧下降,从而可能导致脑血流量出现明显下降,通常会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顿、抽搐等症状,甚至出现脑缺血缺氧。为了降低神经损伤的程度,护理人员应使用冰帽等低温保护措施,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瞳孔、意识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由于血流量急剧下降导致肾血管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肾功能损害,护理人员应定时监测患者尿量并进行肾功能检查。
二、急性心律失常的饮食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应注意合理膳食,建议食物多样,保持低糖、低脂、清淡饮食,建议采用煮、蒸等非油炸类烹饪方法。
(一)营养丰富,粗细搭配,常吃杂粮、杂豆,如小米、玉米、燕麦、红小豆、绿豆、芸豆等。
(二)低脂,建议食用脱脂奶、鱼类、瘦肉、大豆及其制品、各种蔬菜水果。
(三)低盐为主,控制盐的摄入可减轻心血管负担,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四)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可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胆固醇的排泄,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五)少食多餐,避免喝浓茶和咖啡,戒烟限酒。
三、急性心律失常的心理护理
心律失常难以彻底治愈,且会反复发作易造成患者心理负担,患者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使其思想放松,从而减少复发。
四、日常护理
(一)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鼓励正常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心功能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一般以打太极拳、慢跑、步行等为主。
(三)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可擅自更改或停用药物。外出时须携带急救盒,存放硝酸甘油,以备急用。
(四)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
(五)心动过缓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面加重心动过缓。
五、急性心律失常的预防
心律失常多因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病因复杂,应早期筛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此外,还需改善日常生活方式,降低其发病风险。
(一)早期筛查
一般无危险因素的人应该从45岁起进行定期查体,即便完全正常也应每3年复查1次,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
(二)预防措施
1. 定期到医院做常规检查,以减少患病风险,因为症状多不典型,很多人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
2. 平时坚持做一些身体运动,坚持锻炼身体,以适度为宜,如游泳、散步、慢跑等,有利于增强免疫力。
3. 注意保暖,天气转冷时要增添衣物,避免忽冷忽热。
4. 积极治疗疾病类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周围动脉硬化、大动脉粥样硬化、高凝状态、代谢综合征等。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嗜好,对于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病具有积极作用。
6. 孕妇在怀孕期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线,以减少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