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指的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胃和肠道被胃酸或胃蛋白酶自身消化引起的溃疡,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消化疾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发病部位不一,有多种类型。消化性溃疡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患者需要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治疗缓解各项症状带来的不适,避免消化性溃疡更为重要。接下来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症状以及护理要点进行详细的阐述,便于大家充分认识消化性溃疡,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保障身体健康。
一、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症状
1、病因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包括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蛋白酶是在消化性溃疡的自身消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胃蛋白酶活性维持依赖于胃酸。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蛋白酶,实现自身消化,从而引起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相关研究表明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80~90%的胃溃疡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多种药物,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刺激胃肠道内壁引起溃疡。此外,经常吸烟、受到急性应激影响、遗传等情况也会引起消化性溃疡。
2、症状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症状各异,有的患者没有症状,有的会出现疼痛、呕吐、出血、穿孔等情况。在饭后半个小时内会出现腹痛,持续1~2个小时。夜间出现嗳气、反酸、疼痛、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等一些常见症状。每年春秋季节变化时容易发病,如果饮食不当或者精神紧张,可能会引发腹部疼痛。腹部疼痛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的部位位于中上腹、脐上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在上腹部偏右,胃溃疡疼痛在上腹部偏左部位。
3、分类
消化性溃疡还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难治性溃疡、巨大溃疡、复发性溃疡和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溃疡指的是一般的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没有统一的标准。指的是经过治疗后依旧存在腹痛呕吐的情况。复合性溃疡是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幽门狭窄的发生率比较高,出血率高达30%~50%。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多见于胃溃疡,表现为无规律的腹痛、呕血、消瘦,容易并发大出血,很难控制。巨大溃疡指的是直径≥2cm的溃疡。在这套工作中,针对这些特殊的也行,需要做好诊断治疗,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和程度,制定有效方案,帮助他们缓解病情。
二、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要点
1、治疗要点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要及时就医治疗,做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以及胃幽门螺杆菌检查。确诊消化性溃疡后,医生会结合其他检查确定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根除细菌。针对幽门螺杆菌,一般采用三联或四联治疗,现阶段主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法。常规治疗工作中,以药物治疗为主。目的是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胃溃疡的治疗周期为6~8周,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是四周。抗酸分泌的药物有组胺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两种。保护胃黏膜,可以使用铝镁合剂、瑞巴派特等药物。
2、健康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患者掌握各项护理要点,从日常饮食、生活作息、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制定详细计划,谨遵医嘱,逐步缓解消化性溃疡所带来的症状,恢复身体健康。在饮食方面保持清淡和营养均衡,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不吃隔夜食物。少吃洋葱、番薯、南瓜、豆类等容易产气的食物。在日常生活方面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要戒烟戒酒,杜绝一些不良嗜好。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加强体育锻炼,每天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有助于缓解消化性溃疡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消化性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及胃酸分泌过多所引起的。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后,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后颈椎医嘱进行服药,并做好日常的健康养护工作。通过细心护理,做好饮食、生活作息、运动等的护理工作,能够逐步改善消化性溃疡的各项症状,辅助药物治疗,逐步恢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