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简单介绍三伏贴

时间 :2024-07-15 作者 :卢美燕 来源: 菏泽市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三伏贴以古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穴位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是冬病疗法的代表之一,

体现了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的理念,按照季节时令的特点,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采用天然中草药,制备成膏剂,敷贴在人体相应穴位处,提高人体阳气和免疫力,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三伏天”在人体相关穴位敷贴辛热温阳之药物,扶助人体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减少在阴寒较盛之冬秋季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复发,或达到使冬病大大降低发病概率和减缓症状,有些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它的适应症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腹痛、腹泻等。

一.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在中医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敷贴,建议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暂不敷贴。

2.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禁用。

3.成人可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若感疼痛或烧灼不适可提前取下,请用温水湿敷后轻轻揭下。

4.两岁以上的小朋友是可以贴敷的,家长要注意随时观察小朋友的皮肤是否有不适的现象,要及时请医生处理。

二.贴敷后注意事项

 1、反应强烈很正常。
  药物敷贴后4—6小时,有的人会有刺痒感觉,这是药物渗透入表皮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若出现较大的水泡,应及时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2、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3、在取下贴敷剂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宜搓、抓、挠贴敷部位,以免进一步刺激局部皮肤。

4、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5、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

三.贴敷建议

1.要保持连续性。
  冬病夏治是一个连续治疗的过程,千万不要期望一贴下去就能取得显著效果。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错过三伏中某一伏治疗的患者,可以在下一伏的头一天开始继续贴敷,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冬病夏治只是中医综合治疗的一方面,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慢性疾病患者,贴敷期间,不要盲目的减药或停药。

2.抓住有利时机。
  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这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易渗透到体内。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这两个时间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可见“三伏贴敷”与“数九贴敷”无疑是提高患者御病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3.遵守固定疗程。
  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
4.少吃冷饮。
  患者在贴敷期间的饮食宜清淡,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慎食海鲜、牛羊肉等及其他肥甘滋腻之品,以免诱发过敏反应及减弱药效。

5.远离空调。
  进入空调房后,皮肤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6.清淡饮食。

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不宜过食肥甘厚味。绿豆、莲子、薏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较适宜。
7.保证睡眠充足。
  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神经紧张得到调整,从而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促进药物吸收。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