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黄染,称之为黄疸。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家长了解二者的区别及处理方法,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辨识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它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由于肝功能发育不完全,黄疸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生理性黄疸除了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且黄疸程度较轻,一般不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病理性黄疸则是指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病理性黄疸可能是由于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增多症、体内出血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可能导致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障碍或胆红素的排泄异常。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三、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1、饮食调整
对于生理性黄疸,家长可以通过调整新生儿的饮食来促进黄疸的消退。多喂白开水,增加尿量,有助于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胆红素。同时,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2、光照治疗
光照治疗法已经被众多临床病例所采用,具有显著的疗效。光照治疗不仅能降低胆红素,而且能缓解黄疸等不治之症,操作方法为先将新生儿放在一个光疗箱内,然后用颜色眼罩盖住眼睛,以免光照损伤视网膜,再用尿布遮住会阴、肛门等重要部位,其他部位则裸露,最后用双面镜持续照射2—28小时。照射时,医生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以免治疗出现失误。若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升以下,则表明治疗效果较佳,可停止光照。
3、药物治疗
新生儿年龄较小,不适合采用药物治疗。但若药物治疗能达到显著的疗效,则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常见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有免疫球蛋白、肝酶诱导剂,这些药物具有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功效,疗效较佳。
4、换血治疗
有的医生会建议采用换血疗法。但换血疗法费用较高,且要具备一定条件,因此不适合所有患者,患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若产生不良反应,应停止使用该方法治疗;若胆红素降低,贫血症状减缓,则可停止治疗。
5、益生菌与中药辅助治疗
近年来,益生菌和中药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作用的中药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益生菌和中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或误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问题,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光疗、药物治疗以及日常护理,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对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确保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
在面对新生儿黄疸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和耐心,遵循医生的建议,给予新生儿足够的关爱和护理。同时,家长也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