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病从口入,我国每年因消化道肿瘤死亡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50%左右,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国。胃肠镜检查是消化系统肿瘤早期筛查所依赖的重要手段。但提到胃镜和肠镜检查,不少人便开始担忧“做胃肠镜非常痛苦”、“全麻伤害大脑”等,这些误解让不少人对内镜检查产生畏惧。那有没有不插管,无痛苦,不麻醉也能进行的内镜检查呢?胶囊内镜检查时,患者只需喝一口水,吞一颗胶囊,这颗神奇的“胶囊”就会自动进入消化道中检查拍照,即可轻松完成内镜检查。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胶囊内镜——这位消化道中的“旅拍者”吧!
胶囊内镜是什么?
胶囊内镜的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窥镜系统”,其长度约为1.5cm,直径在1cm以下,一端呈透明状,其内部可见一部黑色照相机,另有一部外部影像记录仪。由于它体积小巧,和平时口服的胶囊看起来差不多,因此得名“胶囊内镜。胶囊内镜可分为观察胃和小肠的胶囊,两种胶囊的工作时间和操作方法略有不同。
胶囊内镜怎么做呢?
胶囊内镜检查可概括为“胃肠道准备、吞服胶囊、胶囊拍摄、胶囊排出、解读图片”这5个步骤。我们以检查小肠的胶囊内镜为例:建议受检者在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前一天,吃半流质食物(如蛋羹、肉末粥、馄饨、面条等),在检查的前一天晚上和检查的当天凌晨,吃清肠药进行清肠,并在检查前2小时停止进食水。检查医生为受检者穿戴一个装有无创的记录仪的背心或者腰带,并输入受检者的基本信息,嘱受检者饮用少量清水后将胶囊吞服。胶囊被吞食后,会借助消化道的自然蠕动穿过整个消化道,同时它携带的摄像机可以在消化道内自由地多方位运动,以每秒2-35张的速度拍摄画面,不停地拍摄记录沿途的“风景”——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影像,就像一个“旅拍达人”,通过无线电波将拍摄到的高清画面实时自动传输到记录器中保存。通常来讲整个检查时间10多个小时即可,受检者在检查当日或者隔几日后就会将胶囊自行排出体外。医生通过阅读记录仪上的图片后为受检者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检查哪些情况下需要做?
对于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腹泻,消化道肿瘤的,特别是已完成胃镜、结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小肠异常者,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侵入性胃镜、结肠镜检查的体检者,以及各种炎症性胃肠病的复查者、多发性息肉的复查者、克罗恩病的复查者,都属于适用于胶囊内窥镜检查的人。总的来说,胶囊内镜拓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耐受性差、不适合年老体弱、病情危重者这些传统插入式内镜检查的缺陷。
胶囊内窥镜安全性怎么样,哪些情况是不适合该检查的?
胶囊内窥镜为一次性使用,它的外壳是不会被消化液腐蚀、不会交叉感染、无毒、不刺激人体、能够完全排出体外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在检查的时候是非常安全的。通过胶囊内窥镜检查,整个过程没有痛苦,患者可以正常活动。但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受检者要重视胶囊内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过程需严格遵医嘱进行,以免影响检查效果、耽误病情。除了对高分子材料过敏,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外,各种急性肠炎、严重缺血性疾病、放射性结肠炎等也不宜行胶囊内镜检查,吞咽困难、消化道畸形、胃肠道硬阻、穿孔、狭窄或瘘等,也属于胶囊内镜检查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