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cerebral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更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早期识别脑卒中:卒中早期识别工具“BEFAST”。
“B”指“Balance”,指平衡,也就是说患者突然出现丧失平衡或协调能力,出现行走困难时,就需要格外小心;
“E”指“Eyes”,也就是眼睛,指突然出现的视力变化、视物模糊、复视等,也需要及时注意;
“F”指“Face”,即脸部,如果出现脸是歪的,口角歪斜,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
“A”指“Arm”,也就是手臂,指抬起手臂时发现两侧力量明显不一致,或者有一次举不起来了,则需要小心;
“S”指“Speak”,即说话,如果出现言语不清的情况,则需要注意,可能是脑卒中影响语言功能;
最后的“T”则强调“Time”,即时间的概念,如果患者出现上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到距离最近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早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strom恢复阶段1~2期。
1、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2、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等,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维持关节的活动度。
(5)排痰。防止肺部感染。以免影响康复锻炼。
(6)床头抬高座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坐位平衡练习。
(7)面、舌、唇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舌、舌顶上腭等、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8)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吸气→放松。
(9)卧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起坐。
(10)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1)床与轮椅(或椅)的转移。
(12)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患者斜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进入观察组,训练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习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3)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4)应用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
(15)心理治疗。患者往往选择处于一个否定期,心理治理在这个时期也是这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