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关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科普知识

时间 :2024-07-03 作者 :曹仲颖 来源: 宁津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介入手术方式改善心脏供血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本文将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流程和术后护理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原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又称介入性心脏病学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操作的治疗方法,旨在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增加心脏的供血量。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和支架植入术两种方式。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放置球囊,然后膨胀球囊,使狭窄的血管得到扩张,恢复血流通畅。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狭窄的管道内打开了一个“通道”,使血液能够顺畅地流过。

支架植入术:在血管狭窄处放置一个金属支架,起到撑开血管、保持血管通畅的作用,防止血管再次狭窄。支架种类多样,包括药物释放支架和普通金属支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支架类型。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稳定型心绞痛:对于经过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等急性情况,需要及时介入治疗来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于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操作流程

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局部麻醉,通常是在手腕或大腿处注射麻醉药,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动脉穿刺:医生会在手腕或大腿的动脉处进行穿刺,插入导管到冠状动脉入口。

导管引导:通过导管引导,医生将导管逐渐推进到病变部位,精确定位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段。

血管成像:医生会使用造影剂在血管内进行X光成像,帮助确定血管狭窄的位置和程度

扩张血管:在确认狭窄位置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内的球囊或支架对狭窄血管进行扩张,恢复血液通畅。

支架植入:在需要的情况下,医生会在扩张后的血管内植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结束手术:手术结束后,医生会逐步撤出导管,进行止血处理,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休息调养:术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心脏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术后医生会开具药物处方,包括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等,患者需按时按量服用,以防止血栓形成。

饮食调理:术后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和过饥,控制摄入盐分和脂肪,有利于心脏健康。

定期复查: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和血管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病情恶化。

五、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势和风险

1优势

微创性: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疼痛和并发症风险较低。

疗效确切:介入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迅速改善血流,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

术后效果显著:手术后患者通常能感受到明显的改善,如心绞痛减轻、运动耐量增加等。

预防再次狭窄:通过支架植入等措施,可以减少血管再次狭窄的风险,延长血管通畅时间。

2风险

出血感染:介入手术可能导致穿刺部位出血或感染,需要及时处理。

血栓形成: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可能发生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死或缺血的风险。

心律失常:手术过程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需要监测和处理。

过敏反应:对造影剂或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需密切观察。

小结:

通过冠心病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供血情况,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充分了解治疗原理、适应症和术后护理等知识,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疗效。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科普信息,增进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了解。

山东广播电视报